击管虽您 发表于 2023-10-7 10:16:54

好书·推荐|蝶变上海:ART DECO装饰艺术风是如何“吹”到上海的



《蝶变上海》

王唯铭 著

文汇出版社



中国银行大楼

装饰艺术(ART DECO)1925年发端于艺术之都巴黎,契合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充满对传统古典艺术的叛逆,主张机械式的美学,强调建筑物高耸挺拔,以新颖的造型、艳丽夺目的色彩以及豪华的材质塑造出工业时代的城市精神。装饰艺术虽花开巴黎,却并未在文化繁荣的欧洲大地普遍绽放,而是在美国的纽约和中国的上海大放异彩。



纽约曼哈顿

徜徉于桐荫遮蔽的街头,不经意间就会与一幢装饰艺术风的楼宇不期而遇,它兀自耸立,显出卓尔不群的气质。衡山饭店就是一幢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的雄伟建筑,简洁明快的横竖线条勾勒立面,在高层两翼呈阶梯状递减跌落,突出中部主体,营造出大厦巍峨挺拔的形象。上海百乐门由建筑师杨锡镠设计,采用美国最前卫的装饰艺术建筑设计手法,半圆形立面通过竖向线条和层层退缩递进的圆形塔楼表现高耸和升腾的伟岸气势。

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上海曾经拥有1000多栋风格各异的装饰艺术建筑,数量仅次于纽约,一时蔚成风气。那么,温雅谦和、因循本分的上海如何会接纳、拥抱装饰艺术这种世界主义的新潮艺术?

近期正好读到王唯铭先生新著《蝶变上海》,解答了我的上述疑惑。

王唯铭以一种深邃之见追溯上海百年历史的跌宕嬗变历程,叙述中西文明在黄浦江畔不期而遇、相互碰撞交融,在西方强权挑衅、压制甚至蹂躏的屈辱中,上海经过痛苦的历练与“蝶变”,最终形成充分呈现现代城市开放精神、豁达气度和开阔眼界的“上海意识”,并创造出纷繁绚丽的海派文化。

“上海意识”先是来自于“秉笔华士”的丰富著述,正是这群江南知识分子,将西方的宗教、自然、科技、文化成就源源不断地翻译介绍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构建了一个现代性的知识体系。



上海百乐门

一部《蝶变上海》,洋洋洒洒近三十万言,内容渊博浩瀚,叙述精丽细致,昭示黄浦江畔百年的风云际会所给予上海人的精神、气度、眼光和热忱,在去伪存精中鉴赏、判别、接纳、拥抱新生事物。因此,装饰艺术建筑在上海滩的勃兴绝非偶然,乃百年“蝶变”最终“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佐证,也是一座伟大都会摩登、粲然的佐证。

作为一名数十年来探寻、研究上海历史、上海文化、上海建筑的学者型作家,王唯铭对于上海的装饰艺术建筑的文化和精神意义有着独特的体察与思索。“装饰艺术却是泛世界性的,泛国际化的……完全开放,不设边界,愿意拥抱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城市、任何家庭。”在《蝶变上海》中,王唯铭如此说。他还认为,出生于20世纪初的上海新精英阶层已形成了独立的本土意识,本能地想要跳脱哥特式、巴洛克风以及科林斯柱式在他们心理上投下的影子,猛烈卷起的民族主义风暴又助长着他们的内心反叛,渴望选择新文化、新风格的他们,在装饰艺术上找到了一处灵魂的栖息地。

资料:上观新闻

作者:杨荐华

编辑:周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推荐|蝶变上海:ART DECO装饰艺术风是如何“吹”到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