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灵凡 发表于 2024-1-26 15:12:52

你觉得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去旅行两年可以吗?

普通家庭,父母都是90后,本身自己也爱玩。有娃后,从娃10个月开始就带娃到处旅行。娃现在4岁,上过一个学期幼儿园,但感觉幼儿园基本就是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意义不大。现在不想让他上幼儿园了,跟着父母一起到处旅游看看风景,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好实现?社交上会不会有影响?

Abraham30 发表于 2024-1-26 15:13:24

去年三月,举家搬来大理前,我也是带着同样的愿望:先不上幼儿园,带小皮皮把中国玩一圈再说!那个时候觉得,一两年不上幼儿园完全可以,甚至更好!但是考虑到疫情,最后我和大皮皮选择了旅居大理,让小皮皮在这边上创新幼儿园。
所以这一篇与其说是回答,倒不如说是我带娃来大理读幼儿园和旅居的“心路历程”和“年度总结”。
就分三个部分来聊吧:
有哪些在幼儿园里能得到的成长,是旅行中不容易得到的?
如果一定要带娃旅行而不上幼儿园,关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做到哪些事?
折中的选择:我为什选择来大理?有哪些方面的成长,是旅行中不容易得到的?

先简单说一下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虽然幼儿园本来就不是必须的,但对于以后要走常规教育路线,家长又不那么懂儿童发展的家庭来说,还是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更保险。
想法的转变发生在小皮皮入园之后的半年。
我们在大理一所创新幼儿园上学,春夏秋冬都有假期,一到假期,我们就和其他小朋友的家庭结伴出去旅行,有时一周,有时半个月。
无论是孩子上学的过程中,还是旅行过程中,我都在常常对小皮皮接触的环境和他自身各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也会常常会反思,很多以前的想法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推翻了。
因为只有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更细致和全面的观察之后我才知道,有太多的能力发展,都藏在简单的"一日三餐和园区活动"背后。
既然题主说到“感觉幼儿园基本就是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意义不大”,那我就从【生活】和【孩子参与活动】方面各举一个小例子。
1.“吃饭”中的成长。
小皮皮的幼儿园给小朋友分餐的时候,量都不多。


但孩子吃完之后可以自己要求添加饭菜。
小皮皮刚去的时候,虽然可以自己把一份饭菜独立吃完,但并不会自己去添饭。我有时候会告诉他:“你今天吃完饭之后可以自己添饭哦!”
他说:“我不想添饭,因为我不好意思。”我知道,对于慢热的他来说,可能迈出这一步不那么容易,也没有多说。
后来,他发现自己下午玩的时候,肚子会”咕噜咕噜“的不舒服,这个就叫“饿了”,并主动告诉了我。
老师观察之后告诉我,小皮皮在吃饭的时候,会观察别的小朋友添饭的时候怎么做:有的小朋友会举手;有的会叫老师,万一老师没听见,可以在老师靠近的时候轻轻的叫老师;有的小朋友会在老师添自己喜欢的饭菜时,默默的把盘子举起来跟老师示意。
一个多星期之后,小皮皮告诉我,他会主动添饭了。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更加了解自己身体的感觉,也学会了怎么用合适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师开家长会的时候说:“孩子吃饭一小步,成长一大步。”
看似吃饭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因为身处大集体之中,可以观察不同的孩子都怎么做,了解自己的身体感觉,就决定开始尝试了。
有了【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学会了在平行环境中观察学习,也挑战了自己原来不敢做的事,变得更自信。
我相信他未来一定可以把在一件事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的事上。
2、”交朋友“中的成长。
当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也就是进入了第一个【几乎完全由自己独立面对】的【社交圈】。在进入幼儿园这小集体的初期,因为社交经验的欠缺、共情能力不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孩子难免会面临许多问题。
但正是在幼儿园这种经常无成人干涉的社交之下,小朋友能习得太多关于“社会化发展”的技能。
小皮皮刚进幼儿园上集体课,都是先在外围看,然后被老师抱在身上加入,最后才主动参与。现在已经经常愿意主动发言了。这个过程中他是自然而然得到成长的。
交朋友这件事,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
因为小皮皮的幼儿园几乎都是来大理旅居的孩子,所以偏向“社区式养娃”的模式。孩子放学之后可以自由的互相邀约,去别的小朋友家玩。
小皮皮最初的表现是:我不想交朋友。
后来看到小朋友们互相邀约,有点心痒痒,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终于有一次,因为同桌吃饭的小朋友性格相投,很有好感,对方还送给了他小礼物。有一天他回家跟我说:“明天我想约小K。”第二天就主动把小K约回了家,玩的很愉快。从此以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这也是在集体中观察、体验、产生意愿,所发生的成长。
旅行中,孩子会当然会接触到【世界的多元】,虽然他们可能并不能感知更宏观的那一部分,但毕竟接触得多,也是会有很多体验和成长。
但幼儿园里,长期和【多元的人】生活在一起,环境即稳定又多元,还一直动态发展着,大家相互观察、交往、配合、产生需求、想办法沟通、达成需求。。。。我想这一系列的体验是旅行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集体中的基本规则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个人与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都更容易从幼儿园获得。这些都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很重要。

什么样的父母带娃旅行能让孩子收获更多?

在大理,其实有很多孩子并不上幼儿园。网络上,也可以看到很多选择带娃旅行替代幼儿园三年的家庭。有些孩子发展得很好,有的家庭反而因此一地鸡毛。
孩子发展得好并不是运气好,可能是得益于父母的引导。个人认为,能做到这些的父母,带孩子旅行才会更有收获。
1、理解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身体和认知局限。旅行中一定有很多令孩子不适应的时刻,你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提供帮助,还是只会斥责、否定、用自己权利压制孩子?这关系到你们在旅行中亲子关系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还是越来越自卑,更愿意尝试还是更加退缩。
2、愿意为了孩子而思考和学习。
孩子在这个年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运动能力,每天什么样的运动强度是合适的?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怎么帮助他们?在旅行中更容易关注哪些东西?你愿意对他的问题认真解答,鼓励发问吗?
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很好的书籍去学习,并且在观察中实践。
3、极强的规划和行动力。
相信很多父母就算不送孩子上幼儿园,都有自己给孩子做英语启蒙、数学启蒙或者艺术启蒙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需要做计划并坚持才会有成效的。在外旅行行程多变,生活不如在家有规律。这些启蒙都是需要父母有极强的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才可以坚持的,否则很容易不了了之。
4、根据契机引导和延伸的能力。
带四岁的小皮皮旅行过十几次,现在移居到大理之后,更是户外活动不断。在一次次的户外活动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孩子的旅途更有趣,有更多收获。
最后发现,在观察中发现兴趣,以兴趣为切入点,带孩子去探索发现,回家之后还可以拓展(看相关视频,查阅资料)。
比如:
雨季的时候,云南的山里有各种各样的蘑菇。蘑菇这么可爱的物种,是一定要带小皮皮去看看的。很多有毒,所以没有摘,更没有吃,只是蹲下来认真欣赏就很满足了。
偶尔会发现矿泉水瓶和塑料袋,就和小皮皮讨论,这么美的自然环境,不应该出现这些东西,而且如果小动物不小心吃掉,还会被伤害。
下山的时候,我们就一起捡走了一大袋垃圾。我们约定,之后不会乱扔垃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像今天一样,带走大自然中别人留下的垃圾。回家之后,我也会和他一起看看关于地球的小短片,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上的小动物和植物们。
这种时刻很多,只要家长有心,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契机。


带娃旅居大理一年的感受。

就是因为我和大皮皮喜欢旅行,并看到了带娃旅行的意义,但最终又没能带娃环游中国,所以我们选择了带小皮皮来大理旅居,上这边的创新幼儿园。
一年过去了,我们全家人都挺满意这边的生活:
孩子深度接触大自然就像去小区楼下花园遛弯一样容易。平时爬爬山、洱海边骑骑车,冬天坐缆车去苍山顶玩雪,夏天去安全的地方溯溪。周末有很多适合的地方可以露营,是不是来个两三天的周边游也很有意思。
生活成本没有网上吹嘘的那么低,但也不算高。房租每月5000,幼儿园4000,生活费和在武汉时差不多,但日常的娱乐开销少了很多,因为都是大自然免费溜娃。
食材也都比城市里好一些。牛肉猪肉都更好吃,很容易买到有机蔬菜。
幼儿园也很满意。
老师都有激情、懂孩子,善于观察和共情。有一次,关于小皮皮幼儿园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我跟老师沟通,老师当天的答复是:我们会在幼儿园对小皮皮的这个问题进行集中观察,两周之后再做反馈,详细聊聊。接着就是老师观察,单独跟我们面聊,共同商量帮助小皮皮的方案。。。。
这一系列的操作都太让家长放心了。
每周五,幼儿园都会组织户外活动,主题都很有意思:观鸟、爬山、徒步、上山观察蘑菇、、、、小皮皮反正是越来越喜欢。






周边旅行地很多。
香格里拉、丽江、泸沽湖、腾冲、普者黑、西装版纳。。。。。。都很容易去。基本都可以说走就
走。去西藏也更方便,很多大理旅居家庭一年都会进藏好几次。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很心动,接下来我说一下在这边生活的弊端。
1、快递慢,顺丰必须隔天到,普通快递四五天。
2、不会自己做饭的,外出就餐选择很有限,好吃的也不如城市多。
3、艺术启蒙可能没有太多老师资源可以选择,也没有办法带孩子逛博物馆、看音乐会。
4、必须可以远程办公,或者有其他稳定收入,因为现在的大理不好创业。也几乎没什么好工作。我们家的情况是,老公远程管理武汉的店铺,我自己做自媒体,不受地域限制。
总之,还是很庆幸做了这个“折中的选择”,来了大理。每天都有好空气、好天气、好食材。
小皮皮交的朋友很多,也越来越敢于尝试。我和大皮皮也新交了很多相投的朋友,心理状态也比之前变好了太多。
<hr/>我们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同样重要,每个人也都有用何种方式去生活的自由。作为成年人,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平衡,如果准备好了,就去做呗!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ash="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 data-hovercard="p$b$85724f4099df3bbe69b629eb969367e4">@知乎亲子

玲嘉婕嘉n 发表于 2024-1-26 15:13:47

作为一个超级喜欢旅行的幼儿园小朋友家长,这个问题我要回答一下。

去年回答过两个类似的问题,
如何看待85后夫妻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辞去工作还花30多万买房车去旅行?
单亲奶爸带四岁儿子从西安到拉萨骑行 1100 多公里为孩子开阔眼界,如何看待逐渐流行的「旅行教育」?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第二个问题,我给出了偏否定的回答。 这两个带孩子出行的家庭,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那对85后夫妻不是为了孩子要长见识才辞职去旅行,而是因为自己要辞职去旅行,要带上孩子。而那个单亲奶爸,则是为了让四岁孩子“开阔眼界”。
目标不同,预期不同,最终对旅程的感受可能也会不同。

小朋友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

题主说小朋友在幼儿园就是在“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意义不大。”
实际上,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的主要任务就是游戏和玩耍,而游戏和玩耍,也可以让小朋友学会很多东西。
由于我的娃也正在上幼儿园,恰好跟老师交流比较多,所以,比较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都玩些什么,又会从中学到什么。举几个小例子
假装游戏

每天送到幼儿园之后,小朋友就会进入他们的集体假装游戏中。    来得早的小朋友会用教室里的材质 ,开起自己的果汁店,花店,奶茶店,甚至美甲店,医院,银行,游戏馆,恐龙博物馆。   还有的小朋车会选择开公交车,或者做一名英勇的警察。
在这个游戏当中,小朋友慢慢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了解不同机构如何运行,小生意要如何经营。
小朋友们甚至会考虑给自己的奶茶店、美甲店做促销优惠,以招揽更多生意;会在游泳馆推出会员制,会在恐龙博物馆组织导览讲解。有时候,他们还需要为自己经营的业务,找一个合伙人(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经营)。如何邀请别的小朋友参与自己的业务,也考验着他们的沟通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看似他们只是在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了很多思考,有了很多尝试,每一个尝试都会有不同的反馈,而这些则是他们在书中或者课堂上很难学到的。

自然观察

幼儿园从小班起,就有自然角,有小朋友带来的小动物,比如小乌龟,蚂蚁工坊;也有他们一起种下的小植物,比如去年他们一起种了花生,今年一起种了太阳花。 后来又带过绿叶植物。 小朋友们每天会观察这些小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蚂蚁如何分工?小乌龟什么季节很能吃?什么时候懒懒地不吃不动。   种子要多久才会发芽?花儿什么时候会开?什么时候叶子会掉?什么时候花生可以挖出来吃了?
通过这些对自然的观察,小朋友们对四季的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运动

我娃在幼儿园里,除了做幼儿体操,拍皮球,跳绳,还经常看到他们一起玩各种集体运动游戏的视频。 比如老鹰抓小鸡,木头人。 他们在这些运动中,不只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也在学习了解规则和遵守规则。
没喊木头人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各种搞怪,喊了木头人之后,就谁也不许动啦。如果动了呢?那就出局啦!    这就是规则呀,看着很简单是不是?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规则,不断的重复,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又会怎么样?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各种艺术、手工、安全等等活动, 每周或每个月,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 比如上个月是认识中国的各个省份,很多小朋友假期会回老家,或者去旅游,老师会让小朋友们自己向大家分享自己在各个地方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和上海不同的东西。
这个月又在学习关于上海的老建筑和新建筑,小朋友会相互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喜欢它?从家里要去到自己喜欢的建筑,路线要怎么走?经过哪几个区? 小朋友们认识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也学习了初步的地理知识。

以上是我娃在一个普通公立园的生活,可能可以代表很多普通家庭小朋友幼儿园的生活。 题主可以多向老师了解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内容。如果让孩子更好的成长的角度来看,如果觉得这个幼儿园不合适,帮小朋友找一个能满足你期望的幼儿园,可能比带着娃去旅行两年,更具有可执行性。

跟随父母去旅行可行吗?

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认知、与人相处、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成长。 但是,不上幼儿园即使不上幼儿园,跟随父母去旅行,也并非一定会缺失很多。
但是,跟随父母去旅行,与幼儿园相比,是得是失,更多的是取决于父母本身,对幼儿教育,有多少了解。 旅行的行程,会如何安排。
至少,临行前买一本《3-6岁儿童学与发展指南》带上,了解一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
跟随父母去旅行,与每天呆在幼儿园相比,不管是见到的山川风景,还是风土人情,亦或是历史遗迹,都会更多。 孩子受到的感官刺激,也肯定会更丰富。
但是,孩子能从中收获多少,取决于父母的引导。 即使是更大的孩子,不是一样会出现这样的尴尬<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489761091/answer/2152799289" class="internal">带着孩子游览古迹必须要「涨知识」吗?孩子因为不感兴趣被爸爸批评了,很扫兴怎么办?
如何选择旅行目的地

如果题主以让孩子长知识、长见识为目的带上幼儿园的孩子去旅行,还是建议以自然景观为主,这个年龄的孩子,对历史人文如果没有一些绘本读物的铺垫的话,基本是不会有兴趣的。
下单上面那本书的同时,也可以再下单一本《与孩子共享自然》, 这本书中是超多实用的亲子自然游戏。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在旅行中,给孩子打造一个私人定“自然学校”。
幼儿园中那些关于自然的感受与学习,你在旅程中也全部可以给他。

跟随父母去旅行比幼儿园,可能会缺失什么,又会得到什么?

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正是初步建立社交能力的时候。 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可以找到一个自己“最好的朋友”。 他们可以一起分享小秘密,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小零食,幼儿园的活动总是在一起的。 这是小朋友最初的友谊。
成年人去旅行,和最好的朋友还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联系,但是,小朋友如果一直在旅途中,交到一个长期的好朋友,会更难一些。
同时,需要由很多小朋友一起参与的游戏,旅行中的小朋友体验的也会更少一些。但从另一方面看,小朋友与父母一起亲子相处的时间,绝对比上幼儿园大大曾加了。 亲子关系可能也会因些变得更亲密。

长期旅行是什么样的体验,带娃的行程应该如何安排?

虽然没有长期带娃旅行的经验,但是我在换工作换成市的过程中,也有过一年“间隔年”, 去过国内外很多地方旅行。   但是每当我旅行到两三个月时,就会觉得有点疲惫,想回家。 因为旅行与话居还有不同,每一个地方呆的时间不会太长, 很多时候都是在路上。
我带娃去旅行,最长的一次是疫情前去北海道玩了天。一起去的小伙伴本想十天走五个地方,我看了行程之后,还是跟他商量改成了三个。 因为带娃的旅程真的不能太赶路,而要吃好睡好休息好,不要让自己和娃太累。
即使我们每天都睡到自然醒出门,旅行还是比平日在家辛苦很多。 途中朋友家的孩子还突发中耳炎。很难说,这与旅程中的舟车劳顿无关。
所以,如果题主依然希望带孩子去旅行看世界,不要以景点观光为目的,而要把行程放慢。 把旅行变成旅居可能更适合孩子。选一个合适的季节,找一个全家都喜欢的地方,住上两三个月,解锁关于这里的一切。然后再换一个地方,这样,孩子可以避免舟车劳顿,生活作息也会更有规律。孩子也可以在这里,结交到固定的朋友,开始有自己的社交。
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如果我想去旅行,我会带上孩子一起去。
如果只是以开阔孩子视野为目标,我并不会为此带孩子这样长时间去旅行。
如果对幼儿园教学的内容有不同意见,我可能更会选择换一个和我的理念想事的幼儿园,会在周末时花式陪玩,甚至短期请假带他去旅行。
这不管对于我,还是对于他,都是更加容易执行的方案,也是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Vonice 发表于 2024-1-26 15:14:46

可以,但不建议这么做。
作为一位幼教从业者和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妈妈,我来聊几句哈,我先明确一下,我是以“国内普通家庭的孩子”这个前提条件为基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的,那些对孩子的人生路线有其他特殊规划的家庭则不在我们讨论的行列。
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
因为目前幼儿园并不是义务教育,没有强制要求孩子必须上幼儿园,也就是说,孩子不上其实也可以,并不会影响孩子后续小学的入学程序。

再来说说为什么“不建议这么做”,因为:
1.普通家长无法给予孩子全面的良好的学前教育。

幼儿园里的课程,并非简单的“园区活动”,它的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和专门设计的教学环节,它们有的帮助孩子提高某项能力,有的给予孩子某方面充足的锻炼,而且基本都是循序渐进的,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而并不是只让他们纯粹地“玩”。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绘画课程,可能就会分成好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感知自然美景、艺术品,对色彩的探索,对线条、图形、造型的探索,对不同画具的实践探索,手工制作和造型的实践等等,而其中的手工活动,又会循序渐进地从撕纸开始,然后贴纸、揪纸、团纸团、搓纸绳、折纸,直至学会剪纸。
当然,家长也可能说“带孩子出外旅行时也不是不可以做这些呀”,甚至大自然里有更多的“美”可以让孩子探索,有更多的资源够孩子撕贴揉搓去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能力——理论上是这样的,但事实是大部分普通家长肯定做不好有规划地、循序渐进地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去安排每天“玩中学”的课程,更进一步说,有美术、摄影基础的家长,可能可以做好幼儿美术这块的规划,那么其他的方面呢?
这就要说到幼儿园里基础的五大领域课程了,它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孩子在3-6岁这个阶段,这五个领域是需要得到均衡发展的,而同时,这些领域每个年龄段的发展和要求还不相同,所以大多数幼儿园才会分小、中、大班,那么普通家长能保证做好这五大领域所有的每日安排吗?
不夸张地说,那些在幼儿园里常常请假的孩子,期末时各项能力的评估确实大多数不如每天按时上幼儿园的孩子。
既然学前教育被单独归为一门专业,就说明它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学科,普通家长没有掌握它,甚至可能都没学习过它,我不认为“带孩子去旅行两年”,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2.孩子可能会缺失一定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其实也是五大领域里的一部分,但因为和本题关系比较大,我特地提出来说。
孩子去幼儿园,除了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学习幼儿园里的课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此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他们需要学会怎么融入集体,或者说,学着认识和适应集体生活。
这就包括孩子要①学会听指令,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初步的归属感;②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学习解决交往冲突,学习交朋友,学习共同配合完成任务。
这也是为什么幼师的孩子也不能不上学,幼师有规划和安排日常活动的能力,但却不能给孩子提供集体的环境。
家长带着孩子旅行,除非持续两年,都有其他亲友带着孩子同行,孩子能有长期的同伴关系,也能学着参与集体活动,如果家长无法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稳定的集体环境,只是带孩子去看不同的风景,见不同的(大)人,我不认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帮助。
再退一步说,哪怕家长认为自家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也很有规则意识,那么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期间,小学老师愿意等他成长吗——毕竟小学的优先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优先等着孩子从头开始学习规则、培养交往能力。

3.无法更好地和小学衔接。

大家知道,幼儿园大班,基本上都有和小学衔接的课程,以帮助孩子适应将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其实在幼儿园整个阶段,孩子们所参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小学时获得更好的发展,都在为小学的学习做准备。
比如孩子玩手工,撕、贴、搓、串,这些用以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和手部精细动作能力,是为了孩子将来握笔写字打基础,比如带孩子玩词语替换的游戏,或鼓励孩子看图说话,是为了将来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打基础;还比如孩子玩积木玩具,他们排列、叠高、围合、拼接,这些都是为将来学习数学做准备。
那么如果孩子没有接受这些基础准备,直接从家庭进入小学,中间没有过渡,我不认为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快速适应。
另外,孩子就读了幼儿园,其实也在给家长提供一个更了解孩子的机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其实很多孩子在家长面前是一个样子,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又是另一个样子——我指的不是绝对的,好坏不同的两面,而是说每个孩子其实是有很多面的,我们家长可以借助幼儿园老师的反馈,从更多角度,更客观地了解自家孩子。
同时,幼儿园老师每个学期也都会给孩子们写详细的评语,毕业的时候也会写毕业评语,这些也都有助于家长,甚至是小学老师更了解孩子的状态、能力,以此减少将来教育中彼此的磨合时间。

最后,我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许应该鼓励和包容多元的学前教育,不应该把孩子的学前教育只局限于幼儿园里,但如果要担负起这样的职责,这对家长自身的能力要求还是极高的。
所以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冒险,普通家庭,就还是按普通路线来走吧。
谢邀 @知乎亲子 。

喝咖啡的牛山 发表于 2024-1-26 15:15:09

一个有趣的问题,贡献一个专业者的视角吧。
先说结论。
如果成人真的:
1、有闲;(最难之一)
2、经济允许;(最难之一)
3、有明确评估过计划,并基于孩子的发展需求策划过行程;
4、知道孩子会因此失去哪些重要的体验,并且也有明确的方案或计划,来帮孩子获得这些体验;
5、有极大地耐心能够和孩子专注于创造深度的,有意义的,基于学习与发展的旅行体验,而不是专注于打卡拍照刷手机之中;
6、能坚持将旅行的作息尽量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7、养成与孩子确立旅行中的自由与限制的习惯;
8、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与传统课程的知识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且也知道如何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学习。
那么长途长时间旅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如此,我仍旧不建议在3-6岁阶段,长途长时间旅行超过两周。
首先审题:
普通家庭,父母都是90后,本身自己也爱玩。有娃后,从娃10个月开始就带娃到处旅行。娃现在4岁,上过一个学期幼儿园,但感觉幼儿园基本就是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意义不大。现在不想让他上幼儿园了,跟着父母一起到处旅游看看风景,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好实现?社交上会不会有影响?首先这是一个个案问题,由于文字信息传递的局限性,笔者并不太清楚题主的其他细节。比如上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平时在学校做什么样的事情?孩子和父母一年里平均旅行的频率如何?是什么样形式的旅行等。
虽然我从题目里,或多或少读出了题主自身的价值倾向,因为你已经认为幼儿园的活动已经是“没意义”了,所以可能你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和想法,只不过是寻求一些支援和验证。
不过我们仍旧可以简单的来盘一盘,因为这个问题或多或少的指向了另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必要上幼儿园?”
<hr/>首先,“幼儿园”这个东西,并不是人类历史里很早就出现的东西。一直到19世纪,福禄贝尔才真正的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幼儿园”。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幼崽们是怎么长大的呢?简单来说——跟着父母混,有什么吃什么,逮什么玩什么。这么说起来的话,这倒是很贴合出游旅行状态下,成人与孩子的生活模式。
这两种模式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个个看,首先跟父母混模式里,显而易见的至少能有这几个优点:
1、由于和父母天然的情感联结,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处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状态下,成人也可以见证孩子的一系列成长。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这大概是最好的一种,让家庭生活的乐趣充盈于生命之间的生活方式。
2、父母可以很自然的依循自己的兴趣,带孩子探索这个世界。孩子是天然的对成人所做的一切感兴趣的。一趟精心策划的旅行,可以极大的在满足成人对于传承自身所知的精神需求同时,满足孩子对于广袤世界的好奇。
然而,需要考虑到的是,实际上过去的所谓“跟父母混”模式,和题主所提到的“花两年时间去旅行”,仍旧有不同的地方。因为过去的“跟父母混”,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是在公共教育资源尚未丰富起来时的不得已而为之。过去的孩子,他们的“跟父母混”,并不是如题主那一般去游山玩水的,不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也不是“五岳归来不看山”,而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状态。
发现没有?第三句诗歌里,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你会说:“大儿务农,中儿手工,小儿贪玩。”
在我看来,这三个孩子所做的,都是一件事——“生活”。(当然我觉得这句诗里的大儿,起码应该也有12岁以上吧。)
协助成人一起,克服生活里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完成生活里一个又一个的事情,才是对孩子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你可能会觉得,这其中哪来的乐趣可言?但我要说的是,你是成人,又不是孩子,你怎么知道没有乐趣呢?
如果你的旅行计划里,有明确的考虑到要如何与孩子一起,让他学会适应并克服过程中的困难,那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计划。虽然我并不认为这样一个计划,有必要花费完整的两年时间去做。
因为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去幼儿园的模式了。
<hr/>最早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是福禄贝尔所创立的,与其同步出现的是福禄贝尔的一系列恩物教具。幼儿园的出现实质上有一个很大的背景需要我们注意,如我们前面所述,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的3-6育儿模式都是“跟父母混”模式,而福禄贝尔创立幼儿园的19世纪(确切地说是1840年),是一个什么样时代?
翻阅一下历史,你会留意到,自1840年起,后推20年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篇章——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正式开始了。逐渐的,随着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工厂不再只是男性们的专属场所,女性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时间也是女性权利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因为机器的出现,使得力量并不如男性的女性也能胜任重要而精细的机器操作——可能某些层面上,女性甚至比男性还强。
然而,由于生产力的大解放,走进工厂,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当他们离开家庭时,他们的孩子怎么办?
是的,幼儿园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流行开来,并渐渐成为显学。
因为幼儿园的存在,使得女性白天因照料儿童而不得不被占用的8个小时被释放出来了。
当然,或多或少我们也不能忽视“启蒙运动”带来的影响,但这里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而这里我们也要说到幼儿园的优点了。
1、集体化抚养,可以解放父母的时间。这里前面已有叙述,不再赘言。
2、集体化抚养,也是使孩子正式开始社会化发展历程的里程碑。放在现代,尤其是在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现代中国,这一点意义尤甚。因为在过去,父母们可能至少也会生育2-3个孩子,这样的氛围自然而然的会形成社会化的抚养环境。然而在更加原子化的现代中国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度可能变得更加疏离的环境里,幼儿园反而是孩子为数不多的,长期同侪(同年龄同能力伙伴)关系获取的重要资源。
3、专业化抚养,也是一个能够补足大多数父母缺失的部分。不要以为幼儿园教的知识简单就看轻了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对于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来说,困难的地方从来不是“知识”,而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3-6岁阶段的心理特点,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是绝对不能以小学生那种,甚至是成人那种抽象化的、刻板的、灌输式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在这件事情上,大部分的老师总归会比家长要专业的多——主要是胜在“临床经验”丰富这一点上。与此同时,由于集体化抚养的氛围,某些时候成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难以给孩子渗透的东西,有时候孩子之间互相一流行,一传播,可能很快就明白了。
4、规律且稳定的生活作息,这个部分我带入了一点我作为蒙特梭利教师的观点。因为若从蒙特梭利教师的角度来看,3-6岁阶段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协助孩子巩固并强化其意志力的发展,而这一点,若不能让孩子处在一个他相对熟悉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中,可以说是较难实现的事情。因为当孩子处在旅途中时,可能会面临许多完全陌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成人自己都会有些自顾不暇。更遑论孩子了。而生活作息规律紊乱这件事情,对于3-6孩子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这一部分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强烈建议成人不要考虑超过2周以上的长途旅行的原因。
又及,如果是在蒙特梭利学校的孩子。请千万务必尽量不要请假。因为孩子在教室里的个人工作状态,真的很容易因为长途旅行或旅游而导致的作息紊乱给破坏掉。
总结一下,可以说,幼儿园的出现,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一来给父母减负,释放成人的时间,好参与社会生产与生活(这是社会意义而言);二来集中化训练的教师,能够使作为家长的成人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学习如何组织和提供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的活动。
一言以蔽之:幼儿园若从其在社会单元里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意义之一就是在帮家长省心的。虽然看起来,好像不去幼儿园也没事,因为成人也可以带着孩子混嘛,毕竟19世纪以前的人类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那是建立在“成人能够提供,与幼儿园环境同等质量,甚至是要更高质量的发展活动与刺激”的前提条件之上。
<hr/>结个尾。我想很多人都动过这个想法,辞职不干带娃去旅行之类的,听着很浪漫很诗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关心的,一贯只有儿童的发展需求是否被满足了这个点。
确切的说,如果是在幼儿园,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对于家长来说只要配合幼儿园老师一起做对事情就行了,相对而言还是轻松的。
而对于如何满足发展需求有足够认识的家长(一般也多半会有专业背景),确实可以做到旅行带娃这样的事情,但那是由于能力所带来的从容,举例而言大概就像让调酒师在稀释100倍的水里判断酒的品种一样,又或者是庖丁解牛一般,并不是因为浪漫和冲动,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确切的计划部署的,而这首先是由他自己对此足够专业才能拥有的底气——事实上,越是专业者,会越谨慎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成人要处理的麻烦事儿已经够多了。
但对于不仅没有系统性儿童发展知识,还一直想浪漫一下的成人,这里的建议,还是三思一下。
归根结底,我会想问的一句话是:
那股躁动不安的旅行之魂,究竟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呢?
毕竟对于儿童而言,
他生活的一切早已是一趟充满惊奇的旅行。
<hr/>又及:没有钱没有闲的成人们,还是好好搬砖吧。
除非你的职业是旅行博主,或者是旅行占卜师一类。(狗头)
是说搬砖人应该也不会看这个答案就是。

散粉的火把煌 发表于 2024-1-26 15:15:29

说实话,我觉着意义不大。
我家姑娘现在已经记不得4岁带她去爬过海螺沟的那座山了,也不记得5岁的时候带她去过四姑娘山了,那就更记不得3岁带她去过九寨沟了。是她记忆力不好么?我觉着不是。我觉着是因为她那时根本就不懂也不会去记忆。
我们以前也爱带小孩出去玩,但也坚持让她上学。我们的想法比较传统一些,那就是孩子上小学了就没有太多自由的时间了,所以趁着幼儿园的时候能带她出去走走就走走。但我们没有题主这么绝对。
我们一般都是错峰出游,一年出去旅游2次。出去耍的时候就给孩子请假。幼儿园嘛,管理不是那么严格,也不怕耽误学习什么的,所以我们在请假这方面也比较任性一些。
我觉着孩子还是要上幼儿园,不是说他要去学习写字,他要去学习知识,他要去学习计算,我觉着不是这样的。要他习惯集体生活,要让他去和更多的小朋友相处,要让他明白学习的意义,要让他去培养一些习惯,还要让他明白学习这件事本身。
这里说句实话,如果你有些在幼儿园没有养成的习惯,那么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你会很痛苦的。比如我们要到学校上学这个实际问题,比如我们要每天早上按时起床,比如我们要自己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比如我们上课要听老师上课不要讲话,比如集体生活,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绝对会让你崩溃。
题主说到的:感觉幼儿园基本就是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我是不太认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绝对一个好动的年龄,也是一个需要去感知人际交往的年龄,也是一个需要强烈互动的年龄。在幼儿园老师带着做做游戏,和小朋友打打闹闹玩一玩,或者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讲故事,中午和小朋友们一起共进午餐,这完全不是简单的园区活动和睡觉三餐。
所以,我是真的不太建议大家不让孩子上幼儿园,而是全程旅游的状态的。适当地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绝对是很好的,但是千万不要就丢弃的幼儿园这个集体的存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觉得孩子不上幼儿园,跟着父母去旅行两年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