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657 发表于 2024-2-27 20:57:14

【案例分析】一例家庭关系的分析

【案例】
“我现在很焦虑,一直都感觉自己有轻度抑郁症,小时候甚至吃过老鼠药自杀,每次想起死了算了,又怕小孩、父母伤心。婆婆是个很强势很能干的女人,妈妈是个老实巴交的女人,他们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之前因为生了两个小男孩,有5年左右的时间没有上班了,虽然没有上班但是有帮家里做生意,我一直都不喜欢的她带孩子的方式,但是因为她的强势和我偷懒的原因,所以大儿子大多数时间是他婆婆带的。大儿子的性格就是胆小,习惯也不好,现在4岁了吃饭还很困难,时不时婆婆都会喂大儿子。小儿子就是我自己带大的,现在两岁半了,性格就比哥哥活泼些,胆子大些,脾气也有点大。现在生意不好做,就没有做了。妈妈就担心我一直不上班,家庭地位会下降,所以坚持我自己找工作上班。我刚刚上班一个多月,婆婆嫌我的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照顾不了家,希望我辞职自己带小孩,她出去上班,妈妈就坚持我自己上班。现在跟婆婆住一起,生活习惯和教育观念都不同,经常发生争执,老公也不敢怎么多说,总怕惹他妈妈不高兴了,没人带小孩。现在大儿子的老师也经常找我谈话,说小孩上课不专心,不认真,根本不听老师在讲什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老师问是不是我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小孩,希望我还是自己带小孩。我现在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应该辞职吗,我不想辞职,哪怕工作再难我也不想辞职,在家里我也很焦虑,我的焦虑会传染给小孩的。可是工作也是为了小孩,现在小孩正是需要我的时候,可我不想辞职,既烦躁妈妈吵我不上班,又不想失去工作,也希望自己能有收入,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老公完全都是没办法的态度,我真的要疯了,怎么想都想不通。”

【案例核心分析】
其实在所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中,尤其牵涉到婚姻与婆媳关系的冲突。此个案在诸多方面都属于典型。但是其关系相对复杂,梳理起来需要一个一个人的梳理。该案例的核心人物是妻子。所以梳理起来,要梳理妻子和该案例中每个人物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第一,妻子与婆婆的关系。婆婆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明显的充满了控制欲,对一个人行为和心理上都有控制。所以在妻子身上,由于婆婆的控制,妻子显得很纠结,感觉很被动,去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又貌似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二,妻子与其母亲的关系。虽然当事人的母亲,是一位老实的女性,但其仍然对自己的女儿抱有期许,希望她在家庭中更好地站稳地位,更多地夺得自主权。于是妈妈就希望女儿独立,妈妈和婆婆对妻子的期待,正好就矛盾了。所以,婆婆与妈妈,就像是两股强而有力的力量,不断在当事人生活中进行拉扯。
    第三,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丈夫”的角色与作用在家庭中相当弱化。“在此案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丈夫”的性格与其母亲有很大的相关。由于婆婆的强势,丈夫的性格懦弱,在妻子承受婆婆的压力的时候,并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两位长辈关于家庭的理念,也集中于她一个人,是一个各方矛盾的聚焦点,没有丈夫的支持与理解,更像是“孤军奋战”一般。
妻子的婆婆的强势、控制欲,不仅深深影响了儿子,也直接影响了媳妇、孙子。不难想象,有这样的权威“渗透”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何等的压力。
回到当事人本身,主诉中多次重复提到“焦虑”的感受,也提及有抑郁情绪、自杀行为。也可以看出,当事人目前暂时还没有选择“去死”,最主要的牵绊是自己的两个孩子。这些危险的指征,着实令人担心,她并不是坚强得能独立应付一切的人。

【案例相关心理学理论】
家庭教养方式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姆令德(Baumrind, 1971) 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3次研究。鲍姆令德将研究信息进行整合后,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demandingness) 和反应性(responsiveness)。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父母试图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情绪、思维表达、思想、自我概念、意志等等进行控制。这些控制往往会涉及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心理控制方面,父母的思维表达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思维表达方式,专制型父母往往会干预孩子自然养成自己的思维表达方面。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给别人的感觉是很叛逆很有个性;有些孩子却恰恰相反,在长期的父母专治下,容易性格内向甚至懦弱,做起事情前思后想优柔寡断。

自杀倾向与自杀行为
其实自杀是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这个心理现象的普遍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全世界,平均每一秒,就有40个人自杀。全世界1.8%的死亡原因来自于自杀。在过去的45年里,全世界的自杀率上升了60%。在今天,自杀也是心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
在所有的自杀行为中,不仅需要重视的是既成自杀,还应包括自杀姿态与自杀企图。“说想死的人是不会死的”这句话是绝对的误区。真实的情况是:说想死的人不一定会死,但自杀死的人绝大多数都说过想死。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自杀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有自杀倾向的人,可以是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社会背景。也许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就有自杀倾向。只是他们害怕别别人的不解和评论,不敢说出来而已。
当一个人内心压力过大,尝试解决但不成功,又或是自己认为再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自杀,往往是他能自然而然想到,最直接,但是最无奈的,解除痛苦的选择。
自杀,也是一个心理挣扎的马拉松。从一个人开始有自杀倾向,到一个人开始实施自杀,往往这个过程持续几个月,几年,几十年。并且,有统计数据表明,在焦虑与抑郁共生的自杀案例中,焦虑会使人自杀的可能性上升6倍,而抑郁使人自杀的可能性上升20倍。

【核心案例建议】
这位母亲的焦虑、抑郁程度,是需要首先重视的一方面,鼓励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生进行更深入的会谈、评估。疏导情绪的同时,考虑开展危机干预。
帮助恢复或建立良性的支持系统,尤其是丈夫的方面。另外,无论家庭结构是怎样,管教孩子、抚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仍在于父母。身为父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自己的“边界”,不受干扰。咨询师在帮助其进行生活的规划时,更多地鼓励用不同的角度找到“两全”的方法。
该案例在咨询中方向:
1,帮助妻子首先认清楚家庭关系,以及其关系对她的影响。
2,帮助妻子理清楚,她自己最希望自己是工作,还是听婆婆的
3,精神独立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根本。由于婆婆的强势,妻子很难做到精神独立。所以怎样既和婆婆相处,又不受其摆布,尽可能不会影响,是咨询的一个核心内容。要做到这个,妻子要学会设立边界,有能力和胆量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作出实际的行动。
4,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其实妻子是可以有自己的工作和同时照顾孩子的,虽然这样会比较累,但是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带孩子的。所以怎么合理安排生活就很重要。在案例中,妻子很明显的是被生活纠结带走了太多精力,却没有去想怎么安排。比如说,合理的安排可以这样:送孩子去幼儿园,妻子下班接孩子回家。也可以适当的由婆婆,或者母亲带孩子。比如孩子不能去幼儿园的时候,白天长辈照顾一下,晚上可以接回家。这样需要妻子比较独立,可以在婆婆面前敢于表达自己,和建立自己的边界,才能做到最好。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妻子最需要提高的几个方面:认清自己,学会说不,建立边界,安排好生活。
这个案例涉及的问题很多,妻子和丈夫的关系,妻子如何帮助老大恢复自信,都是妻子在咨询中逐渐成长所要面对的。
作者:加拿大暖阳心理咨询公司加盟咨询师 储爱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案例分析】一例家庭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