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294 发表于 2024-4-5 08:27:12

剖析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上)

能传代的东西,除了基因带来的身体上的优缺点,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优缺点。

注意,是“优缺点”而不是“缺点”,“原生家庭”在社会学领域中本来就是中性词。只是因为我们更排斥痛苦、负能量,才会格外关注它的负面。

我们是环境的产物,社会性的群体成员。家庭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家庭成员尤其是三观没有完全成型的孩子,又容易被家庭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偏见会带到社会,普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恋只是其中一部分。要解决婚姻、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避开原生家庭。

一、父母如何对待彼此和孩子

原生家庭主要指结婚、重组小家庭之前,和父母兄弟姐妹长期生活的家庭(状态)。

原生家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父母和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子女的反应。

前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性格、三观等,且很难改变。

童话故事里作为“灰姑娘”,辛德瑞拉小姐能嫁给王子,不仅因为她善良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就是贵族小姐,只是家道中落。原生家庭带来她的家庭教育、气质、三观是当佣人、干苦活无法抹去的。所以,她才能在全城的女孩中脱颖而出。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主要是三方面:私有化、弱化(限制)、不良的夫妻关系。

私有化,可能国内更明显一点,是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西方的教育,因为他们更独立,至少尊重“独立”意识。

他们从小学开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陌生人,愿意站在平等的立场、习惯性称呼孩子为“Mr XX”“Mrs XX”,称呼为某先生、某小姐。而不是像我们常说的“你是谁家的孩子,你爸爸是谁,你住哪?”。孩子也习惯直接称呼别人为“史密斯先生”“格兰杰女士”。

这就是我们家庭通常不支持孩子独立,把孩子私有化的直接结果。

家庭的实际掌控者(家长),表面上是在保护孩子,实际上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庸,保护自己的财产,内核依然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


之前的新闻“父母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就是很明显的证明。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现实,面对女子的叛逆,第一反应多半是“孩子做的和自己要求的不一致”“我的财产要脱离我的掌控”,之后才是教育、沟通。

马未都老师曾有有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些人,从小有一种固有的思维弊端,就是遇见事,先不考虑自己的问题,第一想法就是考虑‘怪别人’。就这样养大的孩子,能学会自省吗?”

不可能,因为缺乏独立意识。虽然现在后浪们越来越优秀,但也越来越强势,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更难和伴侣磨合,经常因为一点小问题而分手。

男生希望一劳永逸,女生希望短时间就非常爱自己,甚至用逼迫的态度让男朋友不断说爱自己。

恋爱婚姻不应该光顾着自己占便宜、寻找“依靠”。就像之前说的,都想躲进避风港,谁愿意做“港”,谁愿意吃亏?反正我是不愿意的。

经常收到这样的求助:
“他都不知道关心我,不知道道歉。”
“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都没感谢我。”

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干扰了情侣内心的“收支平衡”——你付出的对方不想要,那就等于没有付出,但你一般很难理解。

你可以回想一下,父母做的饭如果不好吃、吃不惯、接受不了,哪怕一顿饭有10个菜,是不是也等于“今天没有菜吃”?是不是想点外卖/泡面/出去吃的好?

家庭教育的“私有化”,还会带来一个问题,我们恋爱时候也会下意识,认为恋人是为我们服务的,是我们的天使,是父母的替代品。

希望对方全心全意爱自己,无私、坚定、不求回报的陪着我们,就像父母那样对待我们。即使我们有点小问题(可能对方看来问题很大),对方也应该原谅我们。

我遇到过太多这样的女生,说“病”有点过分,但“公主”倾向还是挺明显的。

希望伴侣很好,但又不希望被他的坏毛病所干扰,希望对方十全十美,享受一个纯净的情感体验。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如果不能甜甜的对我,我为什么要谈恋爱”。

伴侣如果对我们不好,,很容易激发我们的“比较心理 ”,拿伴侣对自己的态度和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对比,结果当然是“待遇变差”了。

先不说应不应该发火,应该怎么沟通,怎么引导对方。这些,之前已经说了无数次了。

今天我们聊“原生家庭”,我们可以尝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这段感情,至少有一方相对不够成熟,没有让对方满意。

这也是原生家庭带来的缺点之一,原生家庭会“弱化”我们。最明显的弱化,就是剥夺对“亲密关系”的实践机会。

在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主要是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很多家长是“缺位”的,没有尽到精神层面的富养责任,更喜欢顺从的孩子,强调自己的权威。

所以,在家庭领域就缺乏沟通实践的机会,很多朋友没有和家人好好沟通过。尤其是男生,很大概率是“越沟通越没话说”,于是说不通就不说了(联想下冷处理)。

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容易冷漠、缺乏沟通、难以包容别人等,问题还会延续到自己的社交。

而择偶、恋爱层面的实践,主要是恋爱。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很多男生女生都还是比较害羞的,实践的机会很少,即使是在网上也如此。

而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早恋问题,看法有很大差异。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上学不让谈恋爱,毕业了又希望赶快结婚。

前半段时光,几乎没有光明正大实践的机会,有的学校也推波助澜,甚至不允许男女走同一条路,这对婚恋更是雪上加霜。

虽然中西方可能都没有针对恋爱的系统教育、考试、评级。但西方有实践,甚至从小学开始,举办联谊、交友聚会,学校、家长都支持。

他们认为,早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99%会分手,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长大之后的恋爱,更像是“在考试中学习”,很多人分手了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

比被“弱化”更可怕的是,我们真相信我们“很弱”,认为我们自己一直没有长大,并付诸实践在恋爱上面,因为“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不仅如此,原生家庭还有第三个问题,“不良的夫妻关系”。

夫妻,是最早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在未来大概率会变成父母把影响传递给孩子。夫妻关系处理不好,又会带来婆媳问题。孩子又会下意识模仿家人的错误,所以“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


夫妻也会带给孩子一种榜样作用,只是很可惜不少人的原生家庭父母做了不好的示范:

·亲子关系的地位,超越了夫妻关系

关注新闻和婚恋市场的朋友可能知道,离婚率和结婚率逐年下降,很多没离婚的家庭,也是“凑合过”的状态。

导致了很多母亲把未来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更亲近孩子,忽略夫妻的相处,保持一种“丧偶式”教育。直接导致了孩子更亲近母亲,缺乏男性化教育。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我们要先向异性父母靠拢,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和异性对自己的吸引力。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才能成为男人/女人。”

也间接导致了“妈宝男”的出现,因为原生家庭带来的思维习惯——有事不和伴侣沟通,先找父母。

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婚后才发现丈夫虽然不算妈宝男,但缺乏担当。平时相处还比较独立,但遇到问题,更相信偏向父母,容易拉偏架,苦不堪言。

女性也有类似的情况,之前一个热帖《北大博士殴打岳父母》,据说是当事人自述,他的妻子过于“愚孝”,完全听从父母的看法,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宁可牺牲自己和丈夫的利益,和丈夫大吵大闹。

·控制欲过强

还有的家庭夫妻相对和谐,但对对方有较强的控制欲。

这点影响尤为深远,之前听朋友说,他家比较传统,吃饭走路时候坐姿、站位、步速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每年最怕的就是和亲戚一起吃饭。详情可以参考民国时候封建大家族的情况。



后来我反应过来,他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他父母才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因为进入对方的家庭,等于接受了这种大家庭式的“约束”,然后才会潜移默化教导孩子也遵守规则,然后才是我了解到的现状。

如果无法摆脱这种模式,对伴侣,对下一代也会如此要求。

很多情侣都抱怨对方对自己要求太多,比如不许穿比较开放的衣服、不能和异性见面、不能和异性私聊、开车不许顺路载异性、不能搭异性的顺风车、经常检查手机等等。

归根结底,这种不良的亲密关系,最开始源于原生家庭带来的错误的心理健康模板,影响了我们的认知,我们才会习惯性用这种模板对待伴侣和朋友。

二、孩子如何对待父母、伴侣

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的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对原生家庭的反应、态度、行为。

我们受到原生家庭的作用,但这些很多时候不容易发现。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我们对原生家庭的反馈,主要表现在“模仿”层面。

我们会系统性模仿家人的行为、思想、态度,并形成一种习惯。

虽然我们从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开始识别外界的声音,努力模仿、适应这种语言环境,但模仿不是小孩子的专利。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Sheldon Cashton)说过“你过去一定拼命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她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对于原生家庭的模仿从未停止,除非我们能够正面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的模仿主要有六种结构类型:

· 应对结构(Coping Frame)

我们面对压力,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首先考虑:我家人是怎样面对压力的。

很多情侣面对感情问题,都是延续老一辈的解决方法,甚至连带来的后果也类似。比如男生面对说不清的问题,就习惯沉默,等待对方消气。

很多男生也习惯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但很多女朋友会认为是“冷暴力”。殊不知,连面对冷处理的态度,也碰巧模仿了母亲的态度。

“你走了就不要回来了!”
“你不是不想和我说话嘛,怎么又回来了?”
一般结局都不乐观,几次三番忍耐之后,男生多半会“受够了”选择彻底放弃。

· 模型结构(Modeling Frame)

我们在思考感情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参照父母的相处模式,思考有什么可以拿来学习的,这也是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的原因之一。

男生会模仿:喜欢就追求、平时有事说事、过节的时候庆祝一下、生日送蛋糕、买衣服之类的、有些话不用和女朋友说、有些问题女朋友弄不懂,不和她讨论等等。

你仔细看会发现,现在的恋爱问题和之前几十年没有太大的差别。依然充斥:大男子主义、作、自私、相互吐槽、比较心理、控制欲等等。

· 职能结构(Role Frame)

我们也会模仿、努力做好家人之前扮演的家庭角色,承担相应的职能。

比如很多男生都准备买房子、赚大钱,这就是尝试模仿父亲的职能——养育者。

职能,代表着对责任的模仿,也代表着对权利的模仿(渴望)。

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我可以不用学做饭、做家务,到时候有人做”“她应该听我的,不然就是不懂事”

女生也如此,只是相对更复杂。这里也是相处矛盾点之一——男生多少保留传统的观念,如果女生强烈对抗,容易让矛盾升级。

调和的程度和方法,是维系感情和挽回的要点。

· 现实定义结构(Definition Frame)

职能,很多是取决于对现实的认知。

我们的模仿,也会延续这种认知,比如怎么看待世界,要积极向上还是保守谨慎,要注意节约还是享乐,精神感受和现实利益哪种是最重要的?

总说“三观冲突”是比较难的相处问题,它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我们对上一代定义现实的模仿、继承。

比如,有些人择偶的标准,不是自己是否爱对方,而是家人觉得好,他爱自己,懂事听话。

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太多实践的机会,很难悟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结果通常就是缺乏吸引力,破坏夫妻关系,然后继续影响下一代。

· 逆转结构(Reversal Frame)

我们尤其会重视和家人相反的操作,会思考我们是刻意的叛逆,想要摆脱家庭的影响,还是真的和家人不同了,存在代沟。

之前也有人求助我,“父母反对我们的感情,我应该怎么办?”

我发现很多人都采取过短暂的“逆反”,故意和家人做出相反的选择。或者在一个问题是,故意不采纳其他家庭成员的建议。

· 忠诚结构(Loyalty Frame)

这点和“亲子关系”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家人倾向于我们,那我们也很容易倒向他们。

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和家人还是朋友结盟,对自己是否应该完全站在伴侣那边,并不完全清楚,也很难下定决心。

部分女生提分手,是因为闺蜜说了前任很多坏话,自己并没有多讨厌他,害怕自己不合群。

我们模仿、认同权威,是因为自认为自己不成熟,自己容易焦虑。家人作为我们世界中最初的“强者”,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适应世界(慕强心理)。

造成模仿的还有“愧疚感”的因素,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很多“我做这些都是为你好”“我们为你付出了很多,要多听我们的话”“你家人对你多好,你还不听他们的话”。

虽然现在你可能大了,也摆脱了这种“思想束缚”,但问题是小时候呢?



小时候哪怕只服从了5、6年,也足以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原生家庭的影响早就根植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是青年时期。

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除了痛苦、坏毛病之外,也会带给我们帮助、支持、肯定等正面因素。

比如乐观的心态、豁达的人生观、包容他人的心胸、丰富的知识储备、宽广的眼界。下一篇准备和大家聊聊修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改善我们的恋爱、婚姻状况,我就会着重说明原生家庭的益处。

父母给你的东西可能不够好,但通常已经是他们的所有、最好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剖析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