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因为你不知道谁排第一

[复制链接]

9

主题

64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发表于 2022-1-7 20: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儿一岁三个月到三岁前长时间在安徽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期间有过2-3次过短暂的相聚,我们总是趁她在邻居家玩的时候偷偷离开返回深圳。如今女儿六岁多,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把她放在老家?过年走亲戚,她在玩,没有和我们一起去,等她回过神来却哭着打电话要找爸爸妈妈,以为我们不要她了。

孩子在3岁前与妈妈长达两周以上的分离,会给孩子造成被抛弃的心理创伤,并且无法修复。同时也会影响孩子今后与配偶的亲密关系。


资深心理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从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中国式家庭四个方面阐述中国家庭中诸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心理机制。文中有大胆的现实描写,揭露了中国讲究孝道和爱孩子的六大谎言。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比较"温柔"的书,帮助你认识和改变自己,进而改善你的家庭关系。
01 健康家庭第一定律:夫妻关系No.1

武志红提到的"天涯第一贴"——《老婆和父母不和,最终导致要离婚,郁闷中》,两个月点击超百万,回复达70多页。帖子中细致地描述了网友"无奈今年"面对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婆媳矛盾不知如何处理的难题。由此,对我国的婆媳矛盾的问题可见一斑。

婆媳矛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个当儿媳妇的女人,每当发生婆媳矛盾的时候,最感到心寒的是自己的丈夫置身事外让两个女人自己处理矛盾,或者丈夫对你说"她是我妈,你就不能让让她吗",或者公公和丈夫说"家庭关系其实没什么,只是女人的问题"。

在婆媳矛盾中,真的不关男人的事吗?

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里说:
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

夫妻关系没有处在家庭的核心位置,会导致三种不健康的模式——烦丈夫,爱儿子;"没"丈夫,爱儿子;太愚孝,轻妻子。

作者指出,婆媳关系并非二元化,而是三角关系,人们往往忽略了夹在中间的男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男人。如果男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逃避,或者没有把夫妻关系排在家庭中的第一位,而是把夫妻关系排在第二位或者第三位,甚至最末位的话,婆媳关系势必糟糕。

婆媳关系糟糕的家庭,婆婆在她的家庭中同样有着糟糕的婆媳关系,其夫妻关系让位于亲子关系,婆婆与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母亲将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儿子是她生命中比丈夫还重要的人。儿子新家庭建立,意味着她将失去她最重要的人,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儿媳建立亲密关系。而儿子为"回报"母亲,不忍心"背叛"母亲。这个就是作者指出的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

只有遵守夫妻关系No.1这个定律,让夫妻关系处于家庭核心位置,拥有发言权,这个家庭才能稳如磐石。

因此,武志红说:
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是家中的No.1。


02 尊重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相信你对下面的场景并不陌生:

场景一:孩子摔倒后哇哇地哭,老人心疼地把孩子抱起来,使劲跺地板并说"地板坏,我打它。"

场景二:吃饭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学会拿筷子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要自己夹盘子里的菜,你或者老人见到后急忙夹了一大堆菜到孩子的碗里。孩子急得哇哇大哭道:"我不要你夹,我要自己夹!我要自己夹!"

场景三:你喊老公把堵在下水道口的垃圾清理一下,结果他弄了半天没能把漏水口的盖子打开,跑过来冲你吼:"不会弄,你自己弄!叫你不要在那洗拖把你不听,堵了自己弄!"结果,你懒得跟这个解决问题能力差又爱发脾气的老公理论,而是不慌不忙从工具箱拿出一把起子,撬开漏水口的盖子,用扫把把堵在过滤网上的毛发一类的垃圾清除,盖上盖子放好起子。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可是,从此以后,家里的马桶、灯泡、电扇、饮水机的维修工作全部都是你一个人搞定。你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武志红在书里提到一个"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成败的体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严重的影响。 孩子每次体验都会增加自信并形成心理暗示"我能行",并且对克服更大的困难有信心。若总是帮孩子,就破坏了他们探索的过程,会让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并对父母形成依赖。严重的他们长大后要么喜欢闯祸让你收拾残局,要么在面对困难时只会推卸责任和发脾气,要么严重啃老。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说:
一个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或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时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远轻于一个26岁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

抱起摔倒的孩子、担心孩子不能成功夹起菜而代劳,无疑剥夺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权利。这种疼孩子法实际上是害孩子。孩子无法体验外界带给它的痛苦,无法体验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因而也无法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比如,也许跌倒的孩子哭着哭着突然对地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停止哭泣,也没有站起来,而是趴在地板上舔地板或者用耳朵贴在地板上听声音。 我国很多孩子长大后缺乏创造性与看护人过度溺爱不无关系。同样,由溺爱孩子的老人带大的孩子,也缺少一些灵气,似乎更像是老人的翻版。

你能替年幼的孩子推卸因摔倒害他疼痛的责任,能替他夹菜,但是你无法替他去承受失恋的痛苦,更无法替他承受失业或者其他的痛苦。孩子会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因此,请尊重幼小的孩子享受挫折的权利。



03 爱的谎言No.1——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揭露的六大谎言之No.1——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如同一根刺,刺伤那些不被父母爱的孩子。同样,说这句话的父母心里也在打鼓。

早年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母亲重男轻女的新闻,说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贫穷家庭有两个孩子,一女一儿。孩子的母亲只疼爱小儿子,虐待大女儿。好吃好玩的都给儿子,让年幼的女儿忍冻挨饿。某天,小女孩实在饿的受不了,偷偷夹起油锅里的一块猪油渣吹吹就吃。不料被她母亲看到,她一把抠出小女孩嘴里的油渣,骂小女孩贪吃。最后,舀一勺滚烫的猪油灌进女孩嘴里,女孩疼得哇哇大哭,说以后再也不敢了。事情没有结束,女孩的母亲找来针线把女孩的嘴巴缝了起来。被烫得气泡的嘴唇硬生生被线缝上,血水和口水泪水流了一地。看完新闻我气愤得哭了好久。

重男轻女的现象在中国也许远不如印度来得严重,但是在某些地方和家庭,这个问题依然突出。我在工作中认识一些在工厂打工的年轻女孩,我了解到她们家里通常还有弟弟在上学,为了让弟弟上学,她们辍学出来打工,挣钱补贴家里,并且她们也深信自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但是从她们纯粹的眼神里我看到她们想要上学的渴望。用武志红的话说就是她们的真我和身体分离了,补贴家用不过是"假我",想上学是真我。虽然女孩的父母不至于虐待和要了她们的命,但是长期的忽视甚至无视女孩,给女孩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不值得被爱"。

武志红在书里指出,缺少爱和关注的孩子总是极力想靠近父母并获得哪怕短暂的关注。她们靠近父母的方式除了迎合就是"愚孝"。她们生怕如果不这样做,父母更忽视他们的存在。

"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愚孝"往往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父母对其中一个孩子贪得无厌地索取,却对另外一个孩子无限且不求回报地付出。

父母对"愚孝"的孩子说话通常会轻蔑和侮辱,而对偏爱的孩子则是和颜悦色。

当父母对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和控诉一番,说你是泼出去的水,并且声称要与你断绝母女/父女关系的时候,我建议你停止对他们的期望并且勇敢地怼回去:"随便你。"

你有90%的可能会痛哭流涕,为你"被抛弃"而伤心,你会心惊胆战,你也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且这样抑郁的情绪也许会持续数月甚至更久。但是我依然要恭喜你,你为自己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你不再祈求无法得到的安全感、爱和关注,你学会了开始自我关注,今后的每一天你都可以好好爱自己。

一句"随便你"既没有把话说绝,也没有把事情做绝,对方是给了你生命的父母,你给了他们台阶下。即使他们给了你生命,也不代表你一辈子都欠他们的。

正如武志红在书里说:
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



04 3岁前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决定了成年后与另一半的亲密关系


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里指出,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无论是正常婚恋标准让人放心的男人,还是萝莉找大叔,其是都是一个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新婚的女人称为"新娘",即新的"娘"。男人会按照母亲的标准去寻找这个新娘,同时也会按照母亲的标准去约束婚后的妻子,好让自己退化成内在的小孩,重回童年时期享受母亲的关爱。

武志红指出,孩子3岁之前与妈妈是否构筑良好的亲密关系,影响到其成年后与另一半的关系。然而,中国家庭中的老人通常习惯从妈妈身边"抢走"孩子,让原本应该尽心照顾孩子的妈妈为了多挣点钱而匆忙去上班,进而导致了婴儿与妈妈的分离。而人们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孩子在3-6岁时没有与母亲构筑良好的亲密关系,孩子没有得到母亲应有的爱和关注,导致孩子们普遍缺爱而没有安全感。结果就是,孩子们急于向外部寻求爱、关注以及安全感。作者在书中举的把网吧当成安全岛的例子就因为孩子长期与母亲分离的缘故。这也是农村每年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厌学辍学的根源。

武志红在书里指出,社会和家庭一起制造了这种畸形的家庭亲密关系。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鼓励妈妈与儿子建立亲密关系而忽略丈夫。而下一代又不假思索地继承这种亲密关系中忽视和抛弃,让这种关系模式在自己的家庭中继续,儿子在新生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没有亲子关系重要,又难以与妻子建立亲密关系。若与妻子过于亲密,男人被笑话为"妻管严",或者婆婆妈妈。

人们又常常认为这样轻丈夫/妻子的畸形亲密关系是一种"常识"。实际上常识不一定正确的,只是人们常常利用"常识"来逃避思考。

武志红的另外一本书《为何受伤的总是你》比《为何家会伤人》对问题阐述得更透彻些。但是两本同时阅读,会更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