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心理学—亲密关系发展4个阶段

[复制链接]

12

主题

66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24-3-11 07: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上节学习的重点:

1.爱的本质:爱不是“对象”的问题,也不是爱与被爱的体验,爱的本质是一种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那就是“去学习爱的能力”。
2.爱情的本质:真正的爱情是由亲密、激情以及激情3个因素共同存在、同时组成的“三角形”,其他的都是类爱情或者是非爱情。
3.爱的表达有多种形式,包括:(1)肯定的言辞;(2)专注的陪伴;(3)接受礼物;(4)服务的行动;(5)身体的接触
4.非暴力沟通是心理学中最经典的沟通方式,通常由4个步骤组成:(1)表达观察结果;(2)表达感受;(3)说出需求:(4)提出请求。
在本节学习中,我将逐步介绍亲密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从现象开始阐述亲密关系变化的本质规律。识别这些阶段,有助于我们重新定位自己的亲密关系,对问题出现的来源有一个更宏观的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将要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你的伴侣下班回家,一进门就把鞋子和衣服扔得满屋都是,自己却毫不自觉,反而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开始看电视,仿佛你替他收拾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事。而此时的你刚好心情不好,看到这一幕就自然而然地怒火中烧:“你怎么每天都这个样子?!我天天这么累,回到家还要给你打扫卫生!”对方一听,也不乐意了,于是你们开始了激烈的争执。
这个时候你开始回想对方糟糕的生活习惯、懒惰的表现、自私的性格……到最后,连你自己也开始感觉疑惑:“这个人身上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我还会喜欢他?我是不是找错人了?我是不是应该跟他分开?”
在上面这个场景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在亲密关系中,当双方感情出现问题,我们就会开始互相指责、互相抱怨。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管讨论到底该不该结束这段恋情,而是先换个思路思考一下:“曾经你眼中的完美恋人,如今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当初明明彼此吸引,为什么最后会闹到彼此厌恶,甚至形同陌路?”
如果你始终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那么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答案:也许你们的恋爱阶段,已经进入了幻灭期。
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幻灭”。电影《大话西游》中有句非常有名的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紫霞仙子一席话,不知说出了多少女孩心声。而男孩也会梦想自己是那个盖世英雄,功成名就,身披金甲圣衣、驾着士彩祥云和对方相见。然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现实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幻的。


幻灭,就是幻想破灭。类似于上面的情形,我们的亲密关系也会出现幻灭,仿佛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天我们曾经的理想恋人人设形象也会崩塌,我们的爱情仿佛走错了路,发生了意外,走到了尽头。
然而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感情能够进人幻灭期,才是亲密关系走入了正途的信号;而对爱情的幻灭,恰恰是亲密关系的必经阶段。
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将亲密关系分为了浪漫期、灭期、自省期和滋养期4个阶段,前面提到的幻灭期,就是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下面,我将从头开始梳理亲密关系的发展。
<hr/>一、浪漫期

      浪漫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激情岁月。在恋爱的浪漫期里我们一想到对方便会开心得睡不着觉,甚至可以通宵聊天。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找到了理想中的情人,感觉这个人特别懂我,也特别爱我。他好像没有缺点,即便有缺点也是那么地可爱,就算缺点真的带来很多麻烦,那也是正常的,谁能没有一两个缺点呢?我们肯定能够相互包容、相互体谅,一起走下去。的确,我们虽然能在浪漫期看到对方的缺点,但是自己的幸福感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幻想出来的。但我们为什么不能一直将亲密关系保持在美好的浪漫期中呢?这还要从亲密关系的建立初期开始说起。
我们之所以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并着手建立亲密关系,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两大需求:

1.想要从对方身上找到爱与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归属感;
2.想要通过对方的爱,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的。
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却会导致两个常见的思维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我们可以是什么样子,就一直是那个样子”。回想一下,在恋爱初期,你是不是会非常想在另一半面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为了保持自己这种良好的形象,你甚至需要常常隐藏自己真正的需求,然而你却不可能一辈子都小心翼翼,因为这些需求始终存在。当我们松懈下来,变得不再警醒、压抑时,往往会以为自己还是以前的模样,从没变过。当另一半抱怨时,你反而会觉得对方并不是真正地爱你,而忽略掉了那个在对方面前本真的自己所建立包装的人设。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可以容忍,就可以一直容忍”。在恋爱初期,我们也许会被爱情冲昏了头,认为对方身上的优点足以掩盖其身上的其他不足之处,渐渐形成了一种“我们只要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将之形成习惯,就能够一直包容下去”的心态。然而,这种包容往往违背了自己内心。因此,只要另一半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个你曾经容忍的缺点,你便会逐渐认为对方的行为太过分且不知收敛。其实,一开始默许对方这种行动的,便是你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间的浪漫的情怀逐渐被时间消磨殆尽,我们开始认清现实:人无完人,我们理想中的完美情人实际上并不存在,而那个人也有缺点,并且还不少。于是,你的抱怨开始多了起来,两人之间的分歧日渐突出,你们的爱情开始出现浓烈的火药味。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是你未被满足的需求在“作祟”。你期望着对方是你理想情人的样子,而对方却总是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在经历了无数次失望后,以前的甜蜜变了味,以前的模式也不再适用,你仿佛“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或者发现“他变了”,继而生出了沮丧和愤恨的情绪,于是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期,开始了
<hr/>二、幻灭期

在幻灭期,为了避免完美爱人的形象幻灭,我们会选择做出一些“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原意是指偏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或现象,在这里是指恋人间做出违背,甚至破坏亲密关系的行为。
1.幻灭期偏差行为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归纳出了4种主要的偏差行为:吸引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和自我放逐。我们可能对这4个名词并不熟悉,然而大部分人可能都在亲密关系中使用过这些方法。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这4种偏差行为:
(一)吸引注意
“吸引注意”是指当对方不能满足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被关注的需要时,我们为引起伴侣的注意而使用的“小伎俩”。电影《前任3》里面有一个场景:男女主角吵架,女主角拖着行李箱反复地在客厅和卧室之间行走,但就是不说话。这种情节,相信大部分观众都看得出来,女主角无非就是想引起男主角的注意,让他向自己道歉。
我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多故意吸引对方注意的行为。比如装作拧不开矿泉水的瓶盖、扮可爱、向对方撒娇、装作害怕虫子、耍酷、故意沉默寡言、心不在焉、让自己显得幽默等,花样换来换去,其实都是为了吸引对方的注意。
但这种小伎俩如果使用得太频繁,对方也会觉得厌烦,会感受到压力,开始对你产生怨言与抵抗,那么这种方法就失效了。当你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折腾都不能再吸引到对方的注意或赞赏时,你便会变得更加沮丧。接下来,就有可能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二)权力斗争
进入权力斗争的标志是亲密关系中有一方说出类似于“我不想做,你不要逼我”的言语,表达出对改变的强烈抗拒 ,权力斗争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改造阶段。此时的双方都致力于改变对方的想法和行为,最主要的目的是凸显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比如:对方喜欢拨弄你的头发,以前你觉得很可爱,现在却觉得很烦人;对方喜欢大声说话,以前你觉得很霸气,现在却嫌弃对方没有素质;以前觉得对方玩游戏很酷,现在却抱怨对方只玩游戏不陪你……
在权力斗争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说话方式、穿衣风格、头发长度等,于是便会开始出现吵架、冷战、冷嘲热讽、互抛白眼互相贬低等种种斗争方式。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会加速亲密关系的破裂。
(三)报复心理
当一系列的权力斗争失败后,我们会开始觉得痛苦,我们会认为对方对自己的要求无动于衷,仿佛根本不想为自己改变,也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于是,我们便会开始采取一种毁灭式的报复手段,想要跟对方“同归于尽”。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可能有着“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的心理,进而刻意伤害对方,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痛苦。比如,当对方玩游戏不理你的时候,你拔电源,甚至摔手机或者摔电脑,你虽然也心疼财物,但这时候会因为让对方玩不了游戏而沾沾自喜。除此之外,一些肢体冲突也属于报复心理,尽管自己也会痛,但更想伤害对方。
然而,这种报复心理即使能够带来一时的痛快,却不能产生持久的快乐,更不能满足我们内在的需求。久而久之,我们会厌倦报复,甚至觉得自己变得很可怕。如果我们不能从“越报复越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那么就会进入另一种偏差行为——自我放逐。
(四)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其实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我们开始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觉得报复是浪费力气,浪费时间,只有痛苦是真实而无可避免的。我们开始感到绝望:我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反正我对对方言一点也不重要。综合来看,前两种偏差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归属感与自我确认的需求;而后两种偏差行为,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需求不会被满足时,深刻且痛苦的自毁行为。
2、如何应对幻灭期的冲突

在幻灭期的四大偏差行为中,权力斗争是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方式,也是从自我满足需求向自毁行为转折的关键阶段。若要安全度过幻灭期,我们需要着力解决权力斗争。
事实上,权力斗争产生的原因是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坚持自己是对的。然而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人,看到事情的角度不同,自然会坚持不同的事实,这样就导致了冲突。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解决权力斗争,就要放下自己的立场去接近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与其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
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我在后面的篇幅中会专门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沟通时可以问自己3个问题:
(一)沟通的目的是什么?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更不是战场,所以目的不是分出胜负。明确了这一点,那么亲密关系中的每个冲突,其实都有完美、双赢的解决方式,只要有一方想要结束权力斗争,那就能很快地找到恢复和谐的方法。
(二)我的情绪是怎么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中指出,引发你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世界中发生的事件,而是来自于你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你的伴侣晚上没回家,还不打电话(诱发刺激),这种行为让你很是生气。其实生气的理由更多是你想象出来的,比如在外面鬼混、故意让你生气、不在乎你的感受(信念反应)等,然而这些都是你想象出来的理由,却不一定是事实。最后导致争吵、摔东西(行为后果)等等。


(三)我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处理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表达,而不是设法去压抑它。但是,表达情绪也需要技巧。在上一节中我提到的“非暴力沟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情绪的技巧:先表达客观事实+再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使用“你没有给我打电话,让我非常生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沟通更像是在跟对方分享你此刻的感受。跟伴侣分享情绪,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情绪的小细节,也更容易让对方跟你同频,一起对抗负面情绪。如果我们能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定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和谐,顺利度过幻灭期。
然而,度过幻灭期、放下对爱人理想化的要求,我们就能获得完美的亲密关系吗?答案:并不是。前面我所叙述中说过,亲密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内在的自我。它的真相就在于寻找自我。幻灭期是亲密关系真正的开始,它带领我们由向外思考转向向内思考,从而迎接亲密关系的后两个阶段--自省期和滋养期。
<hr/>三、自省期

1.自省期表现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恋爱的浪漫期里,我们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在月晕效应的影响下,我们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理想中的另一半,甚至开始幻想着白头偕老。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对方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就进入了幻灭期。此时,两个人之间的争吵和冷战变得越来越多,我们都试图把对方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很明显,这种尝试通常是以失败告终的。最后,我们感到非常疲惫,甚至对于这份感情不抱任何希望。于是,我们就进人了亲密关系的第三个时期--自省期。
自省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表现:
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另一半失去了兴趣;没有肢体的亲密接触;看哪儿都不顺眼;要么懒得说话,要么一说话就忍不住挑刺、嫌弃,每一次冲突都能引起对这个人的厌恶;甚至在吵架的时候可能还会说出一些极端的言语。也有可能,伴侣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会变得很忙碌,活跃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双方在家里却都见不到彼此。曾经引起话题的“丧偶式婚姻”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名义上没有丧偶,但在家中或各种需要伴侣出现的场合对方都不在。
自省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可能出现婚外恋或三角关系。因为对伴侣已经没兴趣了、绝望了、“看透”了,双方就会发现外界有格外多的诱惑。而到了自省期的下一个标志,就是伴侣的其中一方提出离婚或分开。
处于自省期的表现不同于吵架后的冷战。自省期时虽然也会冷漠对待,不和对方说话,但自省期的最大特点是双方已经对伴侣绝望了;而冷战是还希望对方能够为自己做出改变,这点在自省期里是不存在的。说白了,自省期就是双方都已经对这份感情麻木了。
以上就是人们在自省期时的表现,会让人感觉压抑而绝望。然而,如果你和伴侣的亲密关系正处于自省期,我首先要恭喜你,这说明你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已经非常坚韧,因为大部分的感情在幻灭期就已经结束了,不能进入亲密关系的第三阶段。所以,不要逃避和害怕自省期。自省期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会,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完善自己。同时,它也是人们进入恋爱滋养期的必经之路。
2.认清自省期的盲区

那么,自省是什么意思呢?是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做得不够,然后进行改正、弥补吗?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自省的动力、行为都是对的,但在进行自省前,我们一定要注意自省的内容是什么。因为我们一般只能看到表象的问题,也就是你和伴侣之间的矛盾,然而根源性的问题却在我们视野之外的盲区。如果我们想成功地理解现象、解决矛盾,就必须先看到这些盲区,再做梳理。
(一)不能“一人一半”
大部分人认为,既然家庭是由两个人组成的,那么肯定要两个人共同负责和分担,本着公平原则,家中所有的责任,每个人平摊一半就是理想中维持关系的最好方式。然而正是这个观点导致了我们对另一半大部分的不满。这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付出的足够多,甚至花了远超于50%的精力在家庭上,然而对方不仅无所作为,还不体谅自己。
事实上,家庭分工中要求“公平”,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伪命题,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且不说不同的分工,即便两人平摊同一件事,也会由于完成的效果不同而产生不公平的结果。比如:女方在工作上,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其发展也依然有可能会受到性别偏见的影响;而男方在照看孩子时即便很用心,也还是有可能会受到某些指责。因此,即便双方花了相同的时间,但从结果上来讲并没有公平可言,都会产生矛盾,久而久之,矛盾爆发,亲密关系便不可避免地走进衰退的境地。
然而,心理学家克里斯多福·孟直接颠覆了“亲密关系是一人贡献一半”这项认知。他认为,如果想快乐幸福,我们必须对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情百分之百负责。
有些人可能一听就炸了:“什么?!我得百分百负责?那我还结婚干什么?这么麻烦,我自己一个人过不就得了吗?其实克里斯多福·孟是这样阐释的:如果你认同对亲密关系你只需要负一半的责任,或者只应该负一半的责任这一观点,那么即使你做到了自己想法中的百分之百,实际付出的也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你的伴侣也只肯付出百分之五土。这样一来,你们两人都会坚持自己已经做到了最好,而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开始指责对方。听完这个解释,我们觉得好像很有道理。只有两个人多为对方考虑,家庭才会和谐。但我们转念一想:不对啊!假如我百分之百对对方负责,那不就没有底线了吗?万一对方不懂得投桃报李,越发得寸进尺怎么办?
(二)戏剧三角形
其实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在亲密关系中,似乎总有一方是“迫害者”的角色,而另一方是“受害者”的角色,但其实,这中间还有第三个角色,可以称之为“拯救者”。首先我们先应进一个观点,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夫·卡普曼总结的一个简单模型叫作“戏剧三角形”,他发现,每个人心中,包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上演一部由“受書者”“拯救者”和“迫害者”共同出演的戏剧,我们可以在这3种角色中不停地切换,而当你扮演了其中一种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这整个过程非常隐蔽,很难被我们所觉察。
下面我来进一步解释一下这3种角色。比如说: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会觉得自己非常无助和恐惧,一时间被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
“受害者”的特征就是痛苦。当我们身处“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我们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处罚以及做出其他形式的牺牲。于是,我们的本能会驱使我们站在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看待问题,那就是“迫害者”。
“迫害者”的最大特点习惯站在高位上对他人进行批评,并且完美主义。一旦遇到问题就会怪罪到别人的头上。比如怪司机肇事、怪天气起雾等等等。“迫害者”这个角色他认为只要找到能够责怪的对象,起码能够让自己暂时的躲避的危险。但是呢躲避不是办法,于是最后我们只能把责任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将自己作为迫害的“对象”。
那我们人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难道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有自虐倾向吗?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做一个“受害者”太悲惨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自己觉得自己没那么惨。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是否曾经在犯错的时候,有想要抽自己耳光或打自己的冲动?你有没有骂过自己“笨”或骂自己“活该”?这些就是你心中的“迫害者”角色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角色。那我们是不是只能不断的去扮演“破坏者”这个角色来压抑我们的痛苦呢?不,因为在戏剧三角形里面我们刚才说到了还有三种角色,它叫做“拯救者”下面我来举个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感冒发烧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身体难受,这就是“受害者”角色;然而也可能埋怨天气变化剧烈,或者怪自己忘了添衣服,导致感冒发烧,这就是“迫害者”;当我们采取行动,去看医生、吃药、打针,去把我们的感冒治好,这个就是“拯救者”。
“拯救者”角色所做的事,就是努力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拯救者”就像我们所说的圣人,既同情“受害者”,也同情“迫害者”。它站在比“迫害者”更高的位置上,提供忠告,制定计划。它一边安慰“受害者”角色,给它继续前行的力量,而另一边,它也会设法去平息“迫害者”角色的愤怒和不满。
所以自省期就是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让我们能够明白,不要把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一味的归结于另一半。同时也记住,不要在亲密关系中做出自我牺牲。
3、走出自省期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也就是说,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包括亲密关系,都是我们内心世界“戏剧三角形”的外放:当你总是一味付出,而得不到回报时,如果我们能冷静下来,暂且不去责怪伴侣,仔细想想这些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事件,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成年后所做出的牺牲,其实都是我们小时候各种牺牲的翻版。比如:
如果你是“英雄”型的小孩,成绩优秀,为家人排忧解难,那么长大以后你还是会扮演英雄的角色,总是给家人最好的,且在工作上不知疲倦。
如果你小时候在家里是个“隐形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不骚扰别人,那么长大以后,你也会尽量避免跟伴侣发生冲突,遇到问题就会选择逃避。
如果你小时候是个“小可爱”,那么长大以后,在伴侣心情低落时,你就会觉得有义务讨好对方,让对方开心、振作。
如果你小时候是个“问题儿童”,长大后你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招惹伴侣来“攻击”你,让对方把自己的悲惨遭遇都怪罪在你身上,进而减轻对方的挫折感,并且我们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偿还曾经的“罪恶”。
所以,想要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此时正在“戏剧三角形”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我们的亲密关系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对伴侣所付出的,就是对自己付出的。你不仅需要对伴侣付出百分之50,还需要对自己再付出另外的百分之50。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投人,那我们曾经陷入停滞状态的亲密关系,也会进而继续成长,顺利度过自省期,到达滋养期。
<hr/>
四、滋养期


滋养期又叫作伙伴期,会和伴侣相互信赖、相互扶持、相互哺育、彼此完善达到一种“灵魂关系”的状态。很多人认为爱情本该就是这个样子,但我们只要想到幻灭期和自省期打败了多少爱情,就知道到达滋养期的亲密关系是多么地难得。
自省期的关系是停滞的,而滋养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因为从这里开始,你将获得更多的体验。很多新的问题会进一步地冒出来,你也可能会感觉到痛苦。但不同的是,你和伴侣之间会有一种坚韧的纽带和联结来指引你们一起跨过考验,探索人类的灵性与爱。
此外,这个过程中会有一种“启示”的现象。比如,在伴侣双方为一件事情发生争执时,本来双方都很痛苦,不知该如何跨过争端,突然脑海中灵光一闪,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这个方法绝对不是一方或者双方的牺牲,而是共赢的,而这份共赢的结果,又会滋养双方的感情,让亲密关系进一步升华。所以,在滋养期,从问题的产生到解决都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我们会和心爱的人一起品尝幸福的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68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发表于 2024-3-11 07: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笑]写的太好啦,目前处于单身期[酷][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