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与父母、长辈的沟通?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8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发表于 2024-3-19 22: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
1、了解亲子沟通的含义和特点;
2、了解亲子冲突,树立正确的冲突观;
2、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
3、了解与祖父母沟通的现状
4、掌握与祖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
5、了解与其它非直系亲属沟通的现状;
6、掌握与其它非直系亲属沟通的方法技巧。
·案例引导
小董是某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已经连续三个假期没有回家了,“我不想见我的父母。每次站在回家的站台上都很痛苦。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想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但我没有动力。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能做的就是和我女朋友谈谈。我想只有她才能了解自己,真正与自己沟通。”小董看起来很伤心。
和小董一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大学生表示“很难与父母沟通”。据悉,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日前在本市各大高校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约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沟通,其中27%的人表示从未与父母沟通。
巧合的是,在上海市第二届示范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上,也有报道称“当代青少年与家长之间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63%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只能和同学说话,只有21.9%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只能和父母说话。看来,大学生很难与父母沟通,因为他们在高中“打下了基础”。
有人认为,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家长对学业成绩的严格要求,容易产生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接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的沟通要比高中生顺畅。但情况显然不是这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父母仍有抵触或敬畏之情。他们大多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孙先生是东北师范大学的一名同学,他每天都要辞退父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每次打电话,他都只是问自己学习好不好,学费够不够,“我也知道他们没时间顾及我的感受。我还能说什么?说得太多,不是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吗?渐渐地,我觉得自己和父母分开了。”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家住长春的李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繁忙,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请了保姆。一直以来,她觉得自己给孩子的东西比同龄孩子多得多,但她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正在慢慢扩大。她觉得自己不明白,想改变,但做不到。
大学生因自身原因不愿与父母沟通。长春大学二年级学生刘告诉记者:“大学里有很多东西,但我找不到人生的目标。”我很郁闷,没心情跟父母说话”,学法律的小张也皱起眉头:“上大学后,开始参加很多社团,后来渐渐放弃了。后来,我忙于应付各种及格分数和考试,很少与家人谈心。首先,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没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情况。”应该说,在15岁到22岁的青春期,他们与父母有距离,对父母表现出冷漠,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也需要一段时间独立思考、发现和发现自己。”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学院的杨树沁老师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应该主动找时间与父母聊天,体验交流的快乐。
第一节与父母沟通
一、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的含义
亲子交流沟通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所发生的全部交流活动。这些互动和交流的行为可以能够向我们传递出父母和子女在其行为、观念、情绪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全部信息,并将其与父母和子女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亲子沟通的代际差异:对于同一次沟通,父母和子女对此次的沟通的满意程度并不一致。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子女对于亲子沟通的满意度普遍低于父母对亲子沟通的满意度。
(二)亲子沟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对父母的适应;二是对社会的适应。
(1)对父母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在沟通时,大学生应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父母,注意自己父母的性格特征等,沟通的方式要适合自己的父母。
(2)对社会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在沟通时,与父母的沟通的观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在家庭中,我们与父母由于代际差异,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在沟通中,如果我们与父母在某方面问题的盲区较多,那我们与父母就难以在某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很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争吵。那些我们知道而父母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们变得傲慢;那些父母经历过而我们不曾涉足的领域,容易让我们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所以,通过开放性的坦诚沟通,不断地对称信息,努力消除我们与父母间的盲区,让我们的共识区变大,才能实现良好的亲子关系。
3.亲和性原则
“亲”主要是指亲情,体现在爱、关怀、温暖、支持等方面,“和”主要是协调与和谐,体现在适度与理性上。
(三)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1.个体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特点,这不但影响我们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人在亲子沟通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亲子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我们与父母的性格差异容易导致冲突的产生。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
2.家庭 
(1)沟通对象
亲子沟通的频率、内容、满意度和主动性因沟通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交往对象分为与父亲交往和与母亲交往两种。
①亲子沟通的频率受沟通对象的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交流比与父亲的交流更多,也就是说,青少年与母亲的交流比与父亲的交流更频繁。
②亲子沟通的内容也受沟通对象的影响。
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交流多于与父亲的交流;在14个有关父母与青少年亲子沟通的话题中,有9个是青少年与母亲讨论较多的话题。只有在政治问题上,青少年和父亲讨论的比母亲多。男女青少年不受交往对象的影响。例如,在对待社会规范、一般问题和未来计划的态度方面,女孩与父亲谈论的次数多于与母亲谈论的次数。
③亲子沟通的满意度也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
青少年认为与母亲的交流比与父亲的交流更令人满意。母亲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青少年的沟通比父亲更好,而且母亲也报告说,每个家庭内部的沟通越来越积极。调查亲子沟通满意度的另一个方法是探讨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时的伴随情绪。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交流明显比与父亲的交流更积极。
④ 沟通的主动性也受到沟通对象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中女性成员比男性成员更积极地交流,母亲比父亲更积极。母亲是谈话的发起者,母亲比父亲更能接受孩子的意见。青少年认为,母亲对孩子的日常问题更感兴趣,更开放,更能理解和接受孩子,更能与孩子达成协议。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与行为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鲍米林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据他介绍,权威的家长能够回应孩子的要求,给予孩子适当的控制,这最能促进孩子适应行为核心能力的发展。与此相反,专制的父母往往使用诸如任意权利、禁止和惩罚等高度控制的策略来强调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因为父母禁止使用的策略和任意使用的权力策略可能与孩子的焦虑、恐惧和挫折感有关。因此,专制父母的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有不良行为和适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冲突的频率更高。
(3)家长文化程度
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有可能主动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在教育孩子时,他们大多能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陈新银等学者在调查中国城市的威权与威权母亲教养态度、亲子沟通行为和亲子关系时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威权教育态度、母亲高度控制行为呈负相关。回归结果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其教育态度、沟通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于儿童是一致的,即存在匹配效应。
(4)父母情感
研究人员发现,抑郁的母亲与他们的孩子有更多的冲突,较少的沟通且沟通质量差。这种母子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消极的互动,这可能是因为在这种不良的互动中,孩子获得了不良的沟通技巧,导致了行为问题。然而,一些研究指出,这是一个横截面的研究,我们需要小心时,外推因果推理。传统观点认为,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因此,在亲子互动中,关于母子互动的研究很多。然而,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抑郁与亲子冲突的加剧有关。
(5)父母的婚姻质量
有研究者认为,父母的噪音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较多,容易导致孩子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一项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孩子们害怕和抵制父母的争吵。他们抱怨父母的争吵和不和谐降低了他们对父母的满意度,增加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3.社会文化
从宏观上看,亲子沟通受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亲子沟通的方式和效果是不同的。有些社会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父母,不轻易表达后代的意见,保持严格的单向垂直关系。在一些社会,鼓励儿童与父母民主地生活在一起,以便他们可以随时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过去,传统保守的社会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以父母为中心,而现代民主社会则倾向于“相互尊重、平等共处”的亲子态度,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亲子关系随时代变迁的变化,构成了许多家庭的心理适应问题。
(四)与父母沟通的意义
1.相互了解,减少代沟,增进亲子关系;
我们与父母是两个时代的人,他们的很多观点,想法和我们都不一样。因而,我们与父母两代人之间有很大的代沟。作为离开父母怀抱,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我们及时地与父母沟通,能使我们双方彼此了解,增进我们与父母的感情。
2.在成长道路上获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是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尚且懵懂无知,对社会不甚了解。父母作为过来人,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我们如何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尽快适应社会。
二、亲子沟通的问题
(一)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是指在亲子交往过程中因态度、动机、价值观或实际行动等方面亲子间存在不一致时所导致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主要有情绪对立、言语冲突、肢体冲突这三种表现形式。
(二)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
1.价值观念的冲突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由于大学生与父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纵向的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日常交往中,父母与子女由于意见和观念的不一致,难免会产生亲子冲突。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环境使得亲子沟通的效果也不同。一般而言,温暖—支持型的家庭环境产生的沟通障碍较少,敌意—强制型的家庭环境产生的沟通障碍较多。同时,有学者通过家庭类型分析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大学生感知的冲突感最高,重组家庭的大学生感知的冲突感最低。中国学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把亲子关系比作由丈夫、妻子和儿子组成的三角关系的一方。婚姻的意义是建立在这个社会结构的基本三角之上的。在这一婚姻契约中,夫妻、亲子两种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同时存在。他认为这两种关系不可能是独立的。夫妻关系是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也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核心家庭、骨干家庭还是重组家庭,家庭制度都具有父亲、母亲、子女等基本要素,能够促使他们保持稳定协调的三角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制度的功能,减少亲子冲突。
3.个人性格和情绪管理
4.信息不对称
在心理学中,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不同个体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不同,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分布的不对称的状态。当信息稀缺或过剩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简单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指我们掌握的信息量,和爸妈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
年轻人和父母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因为知识储备不同、信息获取能力不同、信息鉴别能力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造成沟通障碍。
(四)亲子冲突的影响
亲子冲突影响学业成绩和学业成绩。研究指出,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信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使部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能力变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成绩。毫不夸张地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他们考试成绩下降是因为家庭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的亲子冲突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家庭系统理论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而冲突的亲子关系会抑制儿童的心理健康,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心理认知。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由人际冲突引起的消极心理理解会使大学生感到心理痛苦,最终成为自杀的原因。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整个家庭一直处于紧张的气氛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严重影响家庭的和谐。
三、亲子沟通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冲突观,正视亲子冲突;
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同”。这是古代圣贤对和谐与冲突关系的诠释。社会既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冲突。和谐冲突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在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存在的。齐美尔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组织是完全和谐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缺乏变革的过程和结构。”厘清冲突与和谐的关系,有利于正确认识冲突,树立正确的冲突观有利于亲子冲突的建设性转化。
张翔和樊富眠认为,冲突概念是指人们对冲突之间的问题的一般性和根本性的看法。冲突概念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认为冲突是有害的,但不是有益的,他们总是避免冲突;在第二阶段,人们将冲突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并加以接受;第三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冲突的积极价值,学会运用冲突。冲突函数理论的代表人物科西将社会冲突的形象比作一个“社会安全阀”。冲突在维持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表达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不知所措,导致关系的分裂;多余的蒸汽通过安全阀排出,不破坏社会结构,发泄不满,缓解矛盾。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社会保持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帕克认为,“只有在有冲突的地方才能有行为意识和自我意识;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有理性性行为的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冲突的消极性,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冲突的积极作用。
亲子冲突作为亲子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对冲突现象的看法。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当大学生倾向于功能导向的冲突认知时,他们感知到的亲子冲突解决次数增加,亲子冲突解决满意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大学生要改善亲子关系,要把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转变为建设性的方向,发挥更积极的冲突作用,首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亲子冲突,而不是一些消极的方式,如逃避和冷漠。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促进实践。只有树立正确的冲突观,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亲子冲突。因此,当大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应将冲突视为改善亲子关系的契机。大学生要积极接受父母的信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努力了解父母的想法,积极沟通。
(二)善于倾听,合理表达,理性沟通(非暴力沟通);
良好的亲子互动是亲子互动的重要形式。伦德伯格认为“沟通是社会过程的基础,切断沟通是冲突的本质”。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自身的沟通技能与亲子冲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言语倾听能力越强,对亲子冲突解决的感知次数越少,对亲子冲突解决的满意度越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可以促进亲子冲突向建设性方向转化。
倾听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亲子沟通的重要技术。它不是简单地表达为旁听。从广义上讲,倾听也应该注意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为了避免信息听力错误引起的亲子冲突,大学生在与父母沟通时应注意有效听力,掌握有效听力的基本技能。
大学生应积极运用积极表达技术构建亲子冲突。许多大学生说,他们与父母的矛盾有时是由他们的不合理表达引起的。俗话说,“刀口豆腐心”是一种内心诉求与言语表达不一致的简单表达。中国本土文化历来注重委婉和含蓄。这种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亲子沟通,不利于表达内心情感和矛盾心理。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意思,也不明白自己的内心。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大学生要特别注意用恰当的语言向父母传达内心的感受和愿望,让父母清楚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大学生要提高与父母积极表达的能力,自然、清晰、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心理学中的“空椅子技术”可以帮助被调查者走向诚实与平和。其他人的对话可以提高来访者的沟通技巧,对改善亲子冲突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模拟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大学生可以向父母表达自己不愿意倾诉的内容,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促进亲子冲突的建设性转化。
(三)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控制自我情绪;
情绪是个人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当大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管理。所谓情绪管理就是个体对情绪的感知、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亲子冲突解决次数、亲子冲突解决满意度显著相关。因此,促进大学生亲子冲突向建设性方向转化,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情感表达是情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亲子冲突过程中应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任何人生气都不难,但更难的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对象生气。”在亲子冲突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语气等非言语表达技巧,学会观察文字和色彩,在微妙的地方观察父母的情绪,有同情心,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想法,从而及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亲子冲突发生时,大学生将负面情绪发泄给父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双方的非理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亲子冲突。当人们过于热情时,他们的言语行为往往会失去理智,缺乏思考和冲动行为。在亲子冲突的过程中,负面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不应刻意压抑不良情绪或爆发式发泄。他们应该学会调节负面情绪。大学生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情绪调节技能,如音乐调节、呼吸调节、色彩调节、情绪传递等。他们还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积极地进行自我鼓励和自我暗示。从长远来看,大学生在亲子冲突的情况下能够更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的实证研究做了一些探索,但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有研究者认为,冲突应对策略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根据不同的冲突情境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其他研究者试图将应对策略分为积极的冲突应对策略和消极的冲突应对策略。一般来说,第三方支持和问题解决属于积极的冲突应对策略,而避免冲突、攻击抵抗、妥协策略和屈服策略属于消极的冲突应对策略。积极维度的冲突应对策略能够调节亲子关系,促进亲子冲突向建设性方向转化,消极维度的冲突应对策略恰恰相反,导致亲子冲突具有破坏性和分裂性。在解决亲子冲突时,大学生应尝试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但同时也应考虑冲突的具体情况,善于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来处理亲子冲突,提高亲子冲突的有效性。
(五)运用网络新媒介,拓宽亲子沟通的渠道;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认知和交往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所想,“媒体是人类延伸的技术;了解他们,才能使他们有条不紊地为人民服务。”今天,我们正处在视听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的时代,也就是混合媒体时代,这对于促进亲子冲突和家庭成员互动的建设性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构建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平台,提高亲子沟通质量。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为大多数只能在寒暑假与父母见面的大学生提供了亲子沟通的机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跨时空、实时互动、多媒体等优势,通过文字、语音、音频、视频等丰富亲子互动形式,甚至用网络表达和网络符号来增加亲子沟通的兴趣。大学生将网络虚拟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相结合,提高交流的频率和质量。
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旧媒体的衰落。当我们习惯于用微信和QQ与远离家乡的父母视频时,我们听到他们亲切的声音,看到熟悉的面孔。很少有学生用旧媒体与父母交流。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使用传统的交流方式也是另一种味道。比如,有的大学生说父母比较喜欢写信,所以她会通过写信向父母传达自己内心无法轻易表达的情感。书信不仅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且有特殊的感情。
(六)传承优秀孝文化,践行社会新风尚;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孝道思想对家庭关系的调节、社会教育和政治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孝道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复杂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供养亲属,即供养父母,尊亲即敬父母,随亲即忧父母之忧,享父母之乐,尊亲即祭祖,祭亲是对逝者的虔诚追思和怀念。
著名学者叶光辉认为,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孝道不仅是孩子与父母交往时的重要行为准则,也是处理亲子冲突时必须考虑的认知信念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孝文化也具有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既要认识到孝道文化对家庭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消除其不合理因素。比如,“三项基本原则、五项永久原则”的伦理道德过于强调父亲的权威,形成了父子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也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传承中国优秀孝道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博大精深的孝道文化,辩证分析孝道文化,自觉践行敬老、敬老、爱老、赡养的社会风尚,以实际行动化解亲子与孝道的矛盾,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孝道应该建立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尊重和孝道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孔子所说:“今天的孝道意味着你可以养狗养马。如果你不尊重,为什么不呢!”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各不相同。当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时,他们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多次与父母沟通,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然而,尊重和孝顺父母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服从。当一些大学生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为了避免争吵,他们往往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听从父母的意愿。其实,这是一种“伪和谐”。这种表面的平静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七)构建学习型家庭,减少沟通障碍;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障碍,没有沟通就不可能达成共识。学习型家庭是指一种家庭生活方式,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完美的标准。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学习的心。通过整个家庭的团队合作,他们可以为个人和家庭的变化增加和创造能量,丰富个人生活的要求,为疏远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甚至为祖孙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从根本上讲,学习型家庭是一种氛围、一种领域和一种习惯。它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时也需要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在不断消除沟通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认知维度上不断趋同。有时,虽然我们有相同的决定,但我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认知维度。同级的理解会让家人感受到共鸣和共鸣的愉悦。
(八)学会感恩;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旨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感恩,使他们获得感恩知识,增强感恩意识,产生感恩动机,形成感恩行为和习惯。有研究者指出,对父母的感恩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四大缺失之一。
亲子冲突往往来自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作为亲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感恩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用感恩的心对待父母,用真诚的心与父母沟通,而不是一味地问,永远心存感激。
第二节与祖父母沟通
一、与祖父母沟通现状分析
(一)与祖父母沟通存在的问题
1、思维保守,代沟较大;
我们的祖父母和我们所处的时代跨度很大。在青年时期,我们对时代的理解,当然是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与祖父母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发展程度也不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与祖父母在沟通上存在代沟。
2、过于溺爱;
我们的祖父母对待我们往往过于溺爱,致使我们对于祖父母的关心习以为常。我们往往不珍惜眼前与祖父母相处的机会,对祖父母的过分关心感到反感,导致我们与祖父母在沟通上存在障碍。
3、反应迟钝,不灵活;
祖父母年龄渐渐变大,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很多时候思考能力减弱,视力和听力也逐渐下降。因而,我们与祖父母的沟通逐渐变得困难。有些事情我们需要多次强调,祖父母才能记住;说话时可能需要很大声,祖父母才能听到。
4、沟通机会较少;
我们在外求学,与祖父母相隔甚远,与祖父母沟通的频率降低了。
(二)与祖父母沟通问题的原因
代际关系是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两代,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祖父母辈与孙子女辈的关系。代际差异的存在产生了代际关系。导致代际关系紧张的主要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1.心理状态、行为、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差异
一般说来,思想上,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下一代比较开朗奔放;在道德观念上,上一代注重传统道德规范,下一代则很少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在行为反应方面,上一代反应比较慢,下一代反应比较灵活;在气质上,上一代沉着谨慎,下一代活泼开朗;在生活态度上,上一代注重现实,下一代更为幻想;在用钱方面,上一代注重人的付出多少,合理储蓄,注重金钱的生命价值;下一代则随意消费较多,计划性差,不注重储蓄。在简单实用的服装方面,年轻人追求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风格是很普遍的;在交往方面,上一代人选择朋友比较谨慎,交往比较实际。下一代有着广泛的交流,包括许多感兴趣的朋友。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认为“朋友多、道路多、敌人多、围墙多”,因此有时失去了普遍性。这是上一代人所鄙视的。
2.生长环境差异
人的心理是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出生环境、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目前,上一代的长辈大多是解放前出生的。他们大多经历了旧社会的艰辛和新社会的甜蜜,对生活很容易感到满足。解放后出生的下一代并非如此。他们大多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对新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也有一些模糊的意识。大多数人对生活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很难达到。他们在许多问题上与下一代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反映在这些年轻人缺乏历史观念和政策观念上。在这方面,上一代往往容易与下一代青年分离。
3.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差异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心理差异,上一代和下一代在很多问题上自然存在差异。年轻人朝气蓬勃,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敢说敢做,较少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拓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灵巧有创意,敢于打破传统陈规。但它们很容易极端化。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和干净。人到中年以后,尤其是接近老年的时候,在工作和行为上逐渐成熟起来。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上一代人会更深刻、更清晰地看到问题吗?但现在可能是“夕阳无限好,但它只是接近黄昏”。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热情开放。有时由于传统观念和封建意识的束缚,他们容易保守、固执、保守。年轻人会不满意的。
4.不同社会地位造成的差异
目前,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经济地位并不高。与上一代相比,他们的经济实力略显薄弱。除了一些去工作的年轻人基本上经济独立(大多数人在婚姻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仍然需要上一代的支持)外,那些正在学习或等待就业的人完全或部分依赖上一代,这就导致了年轻人经济上的被动局面,这就使得正在崛起、难免傲慢的年轻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容易产生偏见,与上一代产生心理摩擦。另外,上一代人社会阅历丰富,责任心强,处事谨慎细致,容易受到单位和社会的重视,而年轻人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往往被视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此外,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住房分配等实际待遇问题上,资历往往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大大挫伤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积极性。他们习惯性地认为社会不公平,地位低下,所以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似乎比上一代人还不够,这也是两代人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
5.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步加快,这使得两代人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差异
年轻人有很强的追求和模仿新事物的能力。但批判辨别能力较差。比如,近年来,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国际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年轻人从国外吸收更多的新事物。然而,由于缺乏历史和现实的横向比较,一些人失去了自己的盲目性,无论是好是坏。它吸收和提倡西方的一切糟粕,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新思潮来崇拜和模仿,给一些人的思想带来了混乱,败坏了前辈所鄙视甚至痛恨的潮流。与年轻一代相比,上一代人分辨事物的能力更高,但他们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有点不自在,有些老同志甚至受不了。
二、与祖父母沟通的策略技巧
(一)学会体谅和理解;
祖父母年复一年地老去,反应和思维能力大不如从前,记忆力逐渐下降,视力和听力也逐渐降低。我们需要体谅祖父母由于年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尽可能地去理解和包容祖父母,沟通时尽量让祖父母舒心畅快,没有忧虑。
(二)保持尊重,控制情绪;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祖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该对长辈保持应有的尊重。面对祖父母的沟通障碍,我们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多体谅他们,心平气和地与祖父母沟通。
(三)利用电话常关心问候;
由于我们在外求学,没有机会与祖父母相见。但是,网络通讯的发展为我们与祖父母的沟通带来了便利。我们出门在外,祖父母免不了会担心我们。我们应该定期与祖父母利用电话、微信等进行线上沟通,增进双方感情。
(四)常回家看看;
定期的线上沟通终究替代不了线下交流。我们回到家乡,要常去探望我们的祖父母,多与祖父母进行线下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节与非直系亲属沟通
一、与非直系亲属沟通现状分析
(一)与非直系亲属沟通存在的问题
1、不常往来,沟通少,关系较疏远;
我们与非直系亲属往来的机会很少,每年难得一聚,关系也相对疏远,沟通的机会很少。
2、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
由于我们与非直系亲属沟通较少,关系相对疏远,但毕竟还有亲情相连,因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产生联系,存在矛盾冲突。
3、价值观念不一致;
我们与非直系亲属相处较少,相互间并不很了解,难得在一起相会时在价值观念上难免存在分歧和争议。
二、与非直系亲属沟通的策略
(一)保持联系,适时往来;
我们与非直系亲属虽然交往不多,但仍然有亲情相牵。我们与非直系亲属需要保持定期的联系,嘘寒问暖,适时地组织聚餐、游玩,增进双方感情,促进相互间的友好沟通。
(二)学会包容,避免矛盾;
当我们与非直系亲属产生矛盾后,我们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性,尊重和理解对方。因为联系较少,要学会包容对方,化大为小,避免矛盾的产生。一旦产生矛盾,亲情断裂,对我们与非直系亲属都不利。
(三)珍惜亲情,化解矛盾;
无论何时何地,亲情总是第一位的。亲情始终是一个不变的事实,血脉的位置,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当我们与非直系亲属相处时,我们应该更加感恩,记住更多的福利和善良,不要总是想着不开心的事情,不要让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困扰我们。当与非直系亲属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约对方出去吃饭。聊天时,矛盾就解决了。如果对方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可以经常打电话,解决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