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钱鼓励孩子读绘本,一页一块钱,可行吗?

[复制链接]

15

主题

61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24-3-20 20: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几个妈妈的聊天。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有一位妈妈对孩子采取了物质奖励,孩子读一页书,就给他一块钱积分。当然,这个一块钱不是真实的一块钱,而是类似积分制。孩子读书也不是为了自己,而且为了给家人买礼物,给妈妈买发夹。


家长想要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是好事。但是前期用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会不会因此影响孩子的内驱力?如果不用物质奖励,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4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24-3-20 20: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用金钱鼓励,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关于反向操作「内在动机」的小故事:
有一群小孩在一个老人家的门口玩耍,老人觉得很吵,想把他们赶走。但是直接跟孩子说教,根本不起作用。孩子还是每天都来门口嬉闹。
于是老人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来,每个人给了25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到我这里来,让这变得很热闹,我也感觉自己年轻了,所以这些钱是给予你们的奖励。”
孩子们收到钱特别开心,于是第二天又来了,继续嬉闹玩耍,这一天,老人每人给了15美分,并解释说自己收入有限,今天只能给这么多了。
虽然收入变少了,但是也还可以接受,孩子便开心收下了。
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于是孩子们不乐意了:“你知不知道,我们每天来这里玩多辛苦啊,怎么才给5美分!”。然后,孩子们发誓再也不为了老人来玩耍了。
最终,老人重新得到了宁静的生活。



这个关于「内在动机」的小故事里,孩子天性爱玩, 他们能在玩耍中获得纯粹的快乐是他们的「内在动机」。但是后来,老人用金钱干扰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让原本玩耍变成了为了老人的金钱奖励而玩耍,失去了原本的初心,最终孩子们也因为金钱奖励的减少而放弃了玩耍。
如果父母的初心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那么给予金钱奖赏的问题在哪儿?


  • 奖赏确实可以增加行为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不停地奖励,一旦开始就难以回头。一旦奖励消失,行动者则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我们把开头的那个故事我们应用于题主读绘本的问题上来看看:
一页一块钱如何可行,如果第二天,一页变成了5毛钱,第三天,一页变成了2毛钱,孩子会如何表现呢?
不管孩子最后用的钱是否用来给妈妈买礼物,读绘本的积极性是否会减弱呢?
2. 引入金钱奖励后,会扭曲孩子的动机,让孩子把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扭曲了变成了以获得金钱为目的。让人们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性关系。
孩子读绘本的「内在动机」原本可以是
看到有趣的故事,可以是增长了有用的知识,可以是有了一段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唯独不该是因为得到金钱的奖赏,因为这变向培养了孩子对金钱的强烈渴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想大部分的父母想要引导孩子的绝对不是对「外在目标」,比如金钱,外貌,名利的渴望,让孩子只关心自己拥有什么
而是对「内在目标」的追求,比如个人的成长,亲密的人际关系,利他的思维等等,让孩子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3. 孩子为获得奖励,很可能会选择走捷径,跳过原本该走的路
孩子读绘本,以页计算,那在你不监督的情况下,如何知道他真的读了几页?他是随便读读,完全不理解为了应付,还是真的好好读了?是定个KPI,还是要录个小视频。人的本性是懒惰的,聪明如现在的孩子,有一百种对付你的方法。
于是你可能要想出更多的方法来对付他们的各种小机灵,最后,金钱不再是激励人的工具,而是在控制人的手段。
物质奖励不行,那么,威胁可以吗?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教授,心理学家 爱德华•L. 德西在他的《内在动机》一书中指出:



  • 威胁的本质不是为了惩罚,而是通过人们想要逃避惩罚的欲望来刺激他们行动
这和奖励的机制有着同样的问题,威胁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一旦威胁停止,对方就失去了害怕惩罚的欲望,于是再也无法刺激他们的下一步行动。
而且父母们肯定也有这样的体会,对付孩子,这一次威胁是骂一骂,下一次就变成了要打一顿,再下一次又变成更重的威胁和惩罚才奏效,这离我们想要孩子变得更好的初衷越来越远!

  • 设置最后的期限,强制性的目标,监督和评估体系都会破坏内在动机。
类似的方法,我想不少父母也同样用过,比如要孩子干什么就倒计时3.2.1,不听就打。孩子做个作业不得不全程监控,恨不能给孩子制定个KPI, 让他上传个日报,周报来汇报学习情况。
但这样的方式,我们共情一下到自己的工作时就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是被控制,不是出于自愿的。这也无益于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

  • 引入竞争会产生压力,然后将人们推向某一特定的目标,远离了活动本身
读绘本这件事还不至于要引入竞争机制,但是当孩子们长大,去了学校,他们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同学间的竞争压力,而这些压力将他们推向同一目标-高考。到这时,读书,学习本身的乐趣已经被消耗了大半,通过金钱鼓励或者威胁来让孩子读绘本的父母,还能给孩子一个更轻松的环境来享受读书的快乐吗?
那么,物质奖励不好,惩罚威胁也不行,那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


  • 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给予他决策权,让他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产生「认同感」
以孩子读绘本这件事为例,你是怎么定义「读绘本」这件事的?
如果我们重新定义,孩子读绘本这件事不是目的,而是激发他探索世界,对新知识充满好奇的手段。那么我们就知道只有让孩子参与到选择绘本的「决策权」中来就能降低这件事情的难度,
不要小看这个决策,这能增加孩子的「自主感」。
你会发现只要孩子在一本绘本里找到兴趣点,我们便可以从这个点带到更多更深入的绘本中去,不断提出新的疑问,找到新的答案。
比如你通过一本故事绘本发现孩子喜欢自然,通过自然绘本发现孩子喜欢昆虫,就去找一本专门讲昆虫的绘本,让孩子了解昆虫的习性,特点等等。再到自然界中去观察昆虫,写观察日记,或者自己制作昆虫标本。
找到一个主题,结合主题追根溯源,激发孩子更多的兴趣,不求多,只求精,那绘本就读出了新的花样。
我们便也不再去追求孩子读绘本的数量,而是读绘本的质量了。



  • 与孩子建立深度联结,并给与诚实的反馈和建议,让孩子建立「胜任感」
如果我们重新定义,读绘本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是一种促进亲子间亲密关系的手段,那么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就能和孩子建立深度联结。
且不说年级小的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有限,即使给了孩子读绘本的各种智能产品,比如点读笔,绘本机器人等等,我们依然要注重和孩子的「互动体验」。
如何让孩子通过读绘本获得了某种「胜任感」。这取决于每当他读绘本时,产生了某种好奇,某些想法时你是如何回应的。
如果说读绘本有什么正确的互动方式,那我想就是大人和孩子一起【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探索活动-推理-分析】的过程。这和科学思维不谋而合。
学习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链接。而让孩子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家长充当孩子有一些畏难情绪时的脚手架,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胜任感」。
心理学家德西研究发现 : 人做事的基本心理需求是:自主、胜任、联结。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才能发展出人的内在动机。一旦有了这样的内在动机,想要孩子不读绘本都难。



最后,关于奖赏,再老生常谈一下吧,不是说奖赏都不可以。原则是记住要赏识的永远是孩子积极努力的品质,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别让目的成了手段,手段影响了初衷。
与各位共勉之。
以上
@知乎亲子
我是家有4岁龙凤胎萌娃,「花式陪娃」小能手,「精打细算」职场妈 @KiKi成长说  知乎母婴盐究员,欢迎关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73

帖子

1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9
发表于 2024-3-20 20: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不谈什么儿童习惯养成,儿童内驱力之类老生常谈的话题——毕竟,我乎史上,探讨要不要用钱激励孩子做这做那的问题实在太多了,隔段时间就有类似话题登上热榜,由此也足以见得,面对“不可控生物"人类幼崽,成年人经常显得黔驴技穷,最后只能使出成年人的杀手锏:拿钱办事儿。
先说结论:【我会用钱去办很多事儿,对待孩子,我也不排斥谈论钱,甚至也会有时用钱或者钱的变形物,一个玩具,一个零食来诱惑,来交易,来达成我的管理目标。但读书这事儿,我是肯定不会用钱去激励的。】
<hr/>【那么,生活中哪些事儿应该用钱,哪些事儿不该用钱呢?先来举个例子】

作为一个创业妈妈,搞营销搞企业管理的我,经常笑谈,别看我爱说文艺爱聊风月,但我工作起来就是一个商人。商人并不意味着就只是铜臭,【创造价值,交换价值】是商业世界里最纯洁伟大的真理。我喜欢用商业逻辑去解读很多事情。
比如:做了好多年团队管理,我深刻的想通了一件事:要驱动团队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把利益分配谈明白。说得大白话点就是:告诉大家这样干之后怎~么~分~钱。
我当然也知道:企业文化很重要、团队氛围很重要、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也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跟员工只说理想不谈钱,就是耍流氓!
为啥呢?
因为工作的首要目的(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是赚钱养家糊口。
如果人们参与一个事情的基本目标是钱,那么,为了促进大家一起干好这个事情,把钱的事儿先谈明白,难道不是一种诚恳、坦率、和负责吗?
谈完了钱,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觉得这个利益分配的格局还算可以,尚可接受之后,咱们聊聊理想,说说职业规划、看看工作里有没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有了这些的加持,也许,竞争公司多个一两千的,就不太容易就把我们的员工挖走。
钱不是全部,但钱得放在最前面来说。
<hr/>但是,谈钱这事儿在读书这里不奏效!

为什么?
咱们回头看看上面我写的,工作中谈钱的前提条件:工作这件事情,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就是钱。
从目标出发,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合理的逻辑。
一个人干这件事情是为了得到什么,想要什么,咱们就拿什么来激励,这种逻辑最顺畅,链接最合理,效果最显著。这样,手段和目标之间可以达成【持续互相强化】的作用。
越给钱就越愿意工作,越好好工作就得到越多的钱,这事儿就可持续了。毕竟,工作的本身和创造价值(钱)之间本来就是因果关系。
那么,回到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钱吗?
你想要给孩子从小灌输的概念就是:读书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吗?
读书和创造钱之间是直接因果关系吗?如果不是,家长勉强给的钱的激励,就是一个外来的刺激,能维持多久?离了家长的支持,这种关系是不是就不可维系了。
所以,用钱支持的阅读激励,是一个不可持续行为——不管家长有多少钱都不可持续,因为钱不是因为读书而产生的。
所有不可持续的激励,就像企业不要利润,用透支的方式来给员工的支付高额工资奖金,都不是一种好的激励,因为终有一天会断档,一旦断档,这个行为就中止了。甚至,断档的时候,还会产生埋怨、失落之类的副作用。
<hr/>假如工作是为了钱,所以我们用钱来激励工作是合理的,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拿什么来激励才是可持续的呢?
在我看来,读书恰恰是我的世界里离钱最远的一件事:

  • 读书在当前社会是最便宜,近乎零成本的娱乐休闲(我主要用微信读书来阅读,每年一百多块钱会员费,可以阅读无数书,这个成本在当今社会基本可以忽略)
  • 读书是最可以帮我远离追逐财富的焦虑、不安、自卑或者攀比之类坏情绪的精神花园。
  • 读书是最让我觉得自在、富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所在。
我写过很多次,我从怀孕时就一直在想,我希望我的孩子爱读书,不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因为,我希望她跟我一样能够享受读书的快乐,如果她也能爱上读书,她就不再惧怕贫穷、不会被无聊所困、不会因孤独而痛苦——甚至,疫情来了隔离在家,她也不会太过焦虑了。
所以,【读书】的直接目标或者产物是【快乐、享受、乐趣】
所以,我觉得鼓励孩子去读书的驱动力应该是【快乐、享受、乐趣】
在她还不熟悉书籍的世界、还不懂得如何用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如何从书籍中寻找答案满足好奇、还不擅长通过读书来武装自己实现更好的自己时,我们,应该拉着她的手,帮她铺路,带她前行,直到有一天,她找到了这其中的钥匙,此后,读书就是她自己的事了。
<hr/>

  • 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放下手机,耐心陪孩子读书,营造温馨的亲子时光。
  • 帮孩子挑选适合她年龄的,有趣的,高品位的书籍。
  • 好好阅读、重要的书籍甚至提前做好功课,了解书籍的背景,扩展书籍的内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歌唱、甚至手舞足蹈、演话剧、和孩子一起把读书变成快乐的游戏。
这些,就是鼓励孩子阅读的最有效的方法。
比一页一块钱有用且持久。
@知乎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8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发表于 2024-3-20 2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翻了一遍题下的所有回答,都是反对的声音,我恰恰相反,我是物质奖励的支持者。这个经济学中公认的有效激励手段,在我们家常常被我用来调动孩子的主动积极性。


看照片是不是感觉这小人儿自己整理玩具还挺认真?但这都是物质奖励之后的表现。
我家浩贝之前收纳整理的习惯很差,但当我告诉他,自己收纳整理好玩具,一个星期以后,就可以换一个变形机器人时,人家愣是克服了种种障碍,迎难而上,分分钟圆满完成任务。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
除了收纳整理玩具之外,平日里的很多事务,我也都用过物质奖励法。我记得我家浩贝第一周坚持做家务,也是为了积满星星换桌游……
所以,我同样不否认这个“类似积分制”的物质奖励,它的确提高了孩子的配合度。孩子本来不爱读书,自从有了物质的鼓励,这些情况是真的变好了。
那么,接下来,我再回答,“前期用物质奖励来引诱孩子”,培养孩子的某些习惯,会不会因此影响孩子的内驱力?
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喜欢挑战困难,天生喜欢吃苦,同样的道理,没有人天生的对某件事物具有内驱力。
产生内驱力的顺序是:做一件事获得认可拥有价值感产生内驱力。
然后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开始去做一件事,才可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认识到这件事对于自己的价值,然后,才会产生所谓的内驱力。
所以,先让孩子去做很重要。
回过头去看,我前面提到的物质奖励,全都用在促使我家浩贝做某件事的入门阶段,比如第一次整理玩具以及第一周做家务都是如此。
如果物质奖励能够有效促进孩子去做某件事,我们为什么不用呢?它的效果比讲道理好一百倍,而且,不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那么,大家担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真正的问题出在“边际效应递减”上。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规律,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一个人连续获得某类物品,那么,随着拥有物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个人却会感觉到,他获得的愉悦越来越少。
就像德国经济学家格森说的那样:“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物质奖励在初期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孩子的阈值不断升高,激励的效果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变得越来越差。
这时候,激励与表现之间就会呈现出“倒U型关系”。


比如,我只用变形机器人引诱浩贝自己收纳整理玩具,结果就会像大家担心的一样,只能通过不断的付出,满足孩子越来越大的胃口,最后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倒U型关系,在给浩贝准备物质奖励的初期,我就做好了切换的准备。
切换为什么呢?就是改变策略从物质奖励切换到精神嘉奖上去。
每次浩贝自己收纳整理完玩具和绘本,我会有意识地当着他的面,跟他爸爸说:“你有没发现,浩贝他自己收纳的是越来越整齐了,都快赶上你了呢,规则意识也是越来越强了,在收纳物品的过程中,会思考并决定收纳的先后顺序以及整理方法了呢……”
孩子虽然没说话,但心里乐着呢。
后来,我又拍了视频给他的姑姑小姨看,她们都称赞孩子很厉害,连幼儿园老师都给他小红花做表扬呢。
当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感受到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后,收纳绘本玩具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一个变形机器人的等价物了,而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值得去努力的事!
孩子虽然喜欢物质的奖励,却仍有强烈的精神追求。甚至,精神上对意义和价值的看重,超乎了我们想象。
麻省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他的著作《怪诞行为学2》中,为了证明意义、价值能够成为影响人们努力程度的主要动力,做过一个“试卷实验”。

他们将学生分为三组做试卷,第一组叫“关注认可组”,交试卷时能得到认可;第二组叫“不理不睬组”,收卷人连看都不会看;第三组叫“粉碎试卷组”,收卷人不但不看,还将学生交上来的试卷直接丢进身旁的碎纸机里。几个回合下来,人们发现“关注认可组”的成绩最好,回答试卷的数量比“粉碎试卷组”多得多。
所以,如果你在孩子做事时,给他提供表现的契机,表扬他,赏识他,让他觉得这是一件乐在其中,能表现自我的事,这种意义感就可以慢慢替代物质奖励,给孩子带来更长久的驱动力!
尤其对于孩子不擅长、抗拒的事,物质奖励可能为家长提供抓手,来帮助孩子借用外驱力的跳板,达到培养内驱力的目标!
所以,物质奖励到底可不可取、能不能用,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做好适时切换。
只要运用得当,我们可以用物质奖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一定要在他启动之后,着手培养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感”,多鼓励他的努力,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培养出由内而生的主动性。
我家浩贝现在无论是帮忙做家务,还是玩具绘本整理收纳,都已经不需要物质奖励了,不但不需要物质奖励,还特别主动积极,昨晚幼儿园老师跟我通话时还说浩贝在幼儿园经常主动帮着老师一起收纳呢。
划重点:
1. 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的入门阶段使用物质奖励没有问题。
2. 物质奖励失效的真正问题是“边际效应递减”导致的倒U型关系。
3. 物质奖励可不可取,关键看有没有做切换,及时从物质奖励切换到精神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