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刚刚去过 发新帖
楼主: 散漫竹子 -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被过度夸大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63

帖子

13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8
发表于 2022-1-3 16: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生家庭确实对我们每个人影响深远,但原生家庭也并不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挡箭牌。
大多数人都觉得:完整的家庭+相爱的父母=好的童年,然后等同好的人生。
理论上来说,的确有道理。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记忆系统是空白的,从出生开始,不断吸纳着环境里每个成员给我们输送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活模式,相处模式,以及情绪模式。
这一切在我们的内在不断累积,整合,最后让我们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自己。
于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每当遇到困扰,就会联想到这个公式,似乎是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理由:我经历的这些都是我的童年造成的,都是某人让我这样的,所以,我得不到好的爱情,更得不到好的事业。
可是,谁又不是一边带着原生家庭的痛,一边追寻着幸福呢?
在《歌手》2018第二期中,从乐坛和娱乐圈消失多年的张韶涵以一曲冷门作品《阿刁》震惊了全场,打动了观众和评委。
张韶涵的父母,可以说得上是“极品中的极品”,在女儿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亲口诬陷女儿吸毒,殴打父母,联手控告女儿弃养,向记者哭诉女儿不孝冷血。
而事实上,张韶涵不仅没有吸毒,对家人更是从小付出到大,很小的时候就摆地摊、送外卖供养家人,中学一毕业就去工作养活一家人。
因为父母的毁谤,张韶涵在事业巅峰期被雪藏,后来因为心脏问题到美国做手术,回国后,却发现母亲卷走她一亿多台币不知所踪。
但我很佩服张韶涵这样的女子,在事业被雪藏,又遭亲生父母背叛的那些年,一个人,一边舔着伤口,一边寻找出路,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唱片公司,并开创了自己的高跟鞋品牌,甚至买下了一座小岛。
十年后,通过《我是歌手》的舞台,重新回到大众面前;厚积薄发的她,再一次惊艳全场。
娱乐圈里还有很多看似光鲜亮丽的女明星,也同样出生坎坷,有着不靠谱的爹妈,童年的命运不比我们好到哪儿去。
比如,张柏芝因为父亲嗜赌欠债,曾被黑帮追杀;韩国女性秋瓷炫生在重男轻女家庭,被家人用尽言语上的侮辱;孙俪小时候惨遭父亲抛弃,她们的原生家庭,一个比一个辛酸。
在她们身上,无一不裹挟着原生家庭带来的悲痛。可即便手拿着原生家庭的烂牌,她们依旧能打出王炸!
所以,亲爱的你,如果觉得现在的自己过得很糟糕,先想想看,自己是不是足够努力,而不是把全部的罪责推脱给原生家庭。
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对我们带来的影响时,不是要对原生家庭口诛笔伐,而是给自己一个探究自我内心与自我成长经历的过程。
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第一步,之后才能知道如何走出过去的束缚,活出最好的自己。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质量,但自我成长却是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具体来说,要想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我们总结了4点经验,让自己在现有的身心条件下,过得尽可能舒心一些,谨分享之:
(1) 对原生家庭进行认真反思,勇于承认家庭的消极影响,但不要把它当成致命的缺点,它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一种感受,仅此而已;
(2)用心体会这些感受,比如自卑感、孤独感、暴力倾向等等,尝试给它们下定义,弄清楚这些感受的具体来源,写下来;
(3)认清自己的真正需要,想明白过去在原生家庭中缺少了什么,然后努力去获得和保护这些需要;
(4)学会善待自己,照顾自己,向可靠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敞开心胸,接受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找个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唱歌跳舞写作绘画,high起来,别憋着。在良好的社会互动中,慢慢治愈自己的心灵。
多年以前,我也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无法重建。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但如今的我不这么认为,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65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8
发表于 2022-1-3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夸大了,而是用错了地方。而在真正应该显示原生家庭作用的地方,我们做的还很不够。
佛法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用错的地方就体现在“畏果”上。
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时,我们讨论的其实是过往的回忆。这就好像一支铅笔写错了字,我们没有想过要去哪里找橡皮改掉,而是拼命叙述着当初那支铅笔是如何写错字的。
讲真,这确实没啥用。
而这种归罪的本能被满足之后,一切解决的方法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仿佛,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祥林嫂式的诉说,好像这一段悲惨经历被听到了,阿毛就可以活过来了。
我最近在知乎回答了一些与原生家庭有关的问题,一个直观感受是,我们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难,而是提问的角度不够好。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更多人喜欢做的是诉苦,而不是解决。于是这些问题和关注这些问题的人会给我个人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啥都能归因于原生家庭,甚至做好了一生都将和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行斗争的准备。但是,居然很少有人问这事儿怎么解决。


所以,只做归因,不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们用错了这个概念的第一点。对于应该怎么做我也闲来没事地回答了一些……
意识到原生家庭问题后,你们的心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原生家庭带来的伤该怎么治愈?如何摆脱原生家庭造成的人格缺陷?如何看待原生家庭论?原生家庭带给你得自卑是可以改变的吗?
而后,在诸多与原生家庭的有关的具体提问里,我又会发现,原生家庭其实更像是一个幌子,它使我们的问题看起来更复杂了,然后便莫名其妙地使当事人回避了自己所要承担的成长责任。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那些希望用原生家庭理论来逃避成长的不负责任。(我可真闲啊……)
原生家庭的痛为什么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治愈?从心理学方面,原生家庭对自我的影响?这些我闲着没事回答的问题已经从很多方面说明,原生家庭的概念正在被滥用。
——————————————一条醒目的分割线——————————————————
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被夸大也好,被滥用也好,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这个概念消失,而是把它放在正确的语境下。弥补那些我们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家庭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核心家庭既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也是年轻父母的新生家庭。但当我们使用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去回忆自己的原生家庭,而很少思考当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其实正在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建设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回忆。
当我们成年后,意识到我们正在对人类幼崽的童年产生影响,其实是原生家庭概念出现的最大意义。
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做的其实还不够,这种不够不仅体现在父母是否意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所有成年人是否认识到我们其实也参与到了很多孩子的成长中,作为教师、作为医生、甚至只是一个路人。引导人类幼崽长大的责任其实是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的。原生家庭告诉我们的童年经验很重要,而这一理论也适用于很多生活场景。
比如家庭聚会、校外网吧、邻里之间。养育孩子不只靠核心家庭中的父母,孩子在童年时遇到的所有人都具有原生家庭般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理论在社会中的影响足够大,不仅父母会去思考怎样养育孩子,“原生”家族、“原生”社区、“原生”学校都会去思考。但事实是,我们还没做到。
有时候,我不太习惯说我们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夸大了,好像如果只是夸大了,那么缩小一点就好了。但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使用场景不正确,如果只是缩小了,那么需要这个概念的领域就无法得到改变了。
原生家庭理论的意义在于它让人们认识到童年经历对于后天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不再是啥也不知道的四脚兽,而是一个对于世界有及其敏锐感知的精灵。童年留下的经验要比成年后的经验更深刻。而这一理论最应该引起关注的点是,我们是否足够在意正在长大的人的童年,而不是过去的童年到底要怎样为现在的人生负责任。
<hr/>
当谈论原生家庭时,我是这么说的更新添加一个有关我对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回答的收藏夹,如果有新的关于这个话题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会加进去。欢迎溜达的时候过去瞅一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74

帖子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2-1-3 16: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尤其在上网多的人当中。
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创造了太多奇迹,以至于年轻人往往忘记了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当他们责备自己原生家庭不好的时候,很少去考量他们的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
人不能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但可以选择怎么离开这个世界。
人的生命就是一次性的,在非常有限的生命里,能做一些事情,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
无论你的家庭怎么糟糕,无论你怎么努力,最终你会发现,其实你什么也帮不了他们,同样,他们也什么都帮不了你。
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的自己中,发光发热。
同理,你也管不了你的下一代。你帮不了他什么,他也什么都帮不了你。
内因决定外因,问题总是出在你自己身上。
一般讲到原生家庭问题,人们喜欢引用这么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句话是很狭隘的,我之前就讲过,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的确,这些人很幸福很阳光,但恰恰是他们较少的从黑暗与挫折中汲取养料,因此在风雨中更难以屹立不倒。
而这还不是最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是,这类人几乎是普遍有一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心理。于是,当现实不符合他们的幻想的时候,因为拥有“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所以更愿意回到心理舒适区而不是反思,突破,超越。
在我看来,这是很大的不幸。因为原生家庭的幸福,而失去了或者说延误了成为一个完整的、可以真正理解世界的人的机会。
相反,穷人孩子早当家。早遭罪,早成人。
有人讲,苦难本身没有意义,战胜了苦难才有意义。
我不这么认为,苦难本身也是意义的一环,如果没有苦难,何来的战胜苦难后的完善呢?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报之以歌。我看他说的不对,恰恰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才能唱出真正的阳光。
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冰与火之歌》,这部小说对于原生家庭和子女之间的影响关系,是我见过的论述的最好的。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
无论你的父亲高尚如奈德,狡诈如泰温,残暴如葛雷乔伊,还是温柔富贵的提利尔配上一个能把握全局的老奶奶。
无论你的童年是温馨的流水花园,世人艳羡的黄金双胞胎,可怜可悲的仇家质子,还是一家人幸福又聪明,把阶级跃迁玩的明明白白的。
冬天迟早会到来。
到那个时候,你就不得不杀死心中的孩子,离开童年的花园。
而那些曾经羡慕过幸福原生家庭的孩子们,则调转过来,先一步的屹立在了风暴之中。
人的生命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如电亦如露。
这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走到了哪里,而在于你走了多远。

<hr/>昨天写了这个,有些人说我社达。我好像经常被人说是社达,其实我可能真的是社达。以前我想过,要是有一天,我死在某个角落了,会有人在乎么,至少为我难过一段时间。
正因如此,我不能结束,我感到必须珍惜我生命的每一秒,要好好的活着。可能社达的种子那时候就种下了,我说锅男biss,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死就死了,少你一个不少。
我从小就有很强的表达欲,但不是总有人听。我喜欢散步,一边散步,一边跟朋友讲,没有朋友,就想象个朋友。后来,连朋友都不用想象了,我自己就能跟自己聊天。晚上是比较好的,因为街上没啥人,缺点是可能会因为自言自语吓到别人。
常常聊的很激烈,有时候聊着聊着就骂起来了。无非是复述过去和研究未来,反思自己干的蠢事,想起来自己或许本来可以怎么样会怎样的。或者是反思别人干的蠢事,有时同情,有时嘲笑,有时憎恨,多了,也就比较麻木了。
精神是一朵花儿,你反思的足够多了,就会突破,花儿也就凋落了。那时候的你,也就死了。在那上面,将长出一朵新的花儿,它的根扎的比过去更深,绽放的比过去更鲜艳。当然了,这个成长吸收他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有些原生家庭是好与坏糅杂,因此并不会那么快逼你前进。但起码,还有点好不是。
在我的世界里,堆满了我的尸体和其他人的断肢残腿。我没法再和他们聊天了,但是他们身上的伤口还能让我想起来,这一路大概是怎么过来的。
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们也会诈尸。那时我就会痛苦不堪,情绪崩溃,眼泪会浸透半个枕头。我不想哭,只是无可抑制的自怨自艾,悲伤和委屈在心里反复爆炸。这些幽灵的使命,就是把我拉回地狱。
与之对应的,就是白天时的躁狂。那时候,我总是过度的兴奋,乃至于狂热。年轻人都容易狂热,但是我的狂热程度要比别人高得多。
以前,大概两三天或者更短,他们就会诈尸一次。现在,可能一两个月才会出来一次,对我的影响也小的多了。与之对应的,就是白天的我也变得平和了。
之所以压制住了他们,无非是升级了。当年我读过毛选,兴奋的找列宁的书来看。毛的组织思路是直接继承列宁的,但是毛温柔多了,或者说,在我读列宁之前,我并没有理解什么是先锋队。
这和鲁迅,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一样。这是钢铁。钢铁,没有悲伤,只有沉重,没有疑惑,只有坚定。
可一个小孩,穿上全身盔甲,压也压垮了。但孩子总会长大,撑得起盔甲的时候,就是战士了。
我写过一句:
侮辱与伤害,被侮辱与被伤害。
诸神的恩赐,是在尸体上寻找未来。
有一天我的生命也会结束,希望那个时候,面对我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撒下热泪。
无数的花儿积累出精彩的一生,无数的一生积累成人类的历史。
绽放吧,同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4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2022-1-3 16: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原生家庭为什么被夸大?
随着亲密关系在人们的印象中逐渐被拆解,解决矛盾就变得套路化了。
标准的套路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把锅丢给过去,搞得“过去”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更甚者大佬们提出的理论好像被有心之人拿去利用了。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早源于心理学祖师爷弗洛伊德,一手创办的精神分析。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无法直面一些事物,或之所以不幸,都是因为过往的创伤。
但真的可以一概而论吗?
我觉得不尽然。
以前在恋爱中人的需求没被满足时,没办法霸道地说我就是要,不给我我就要发脾气。
就只能说,我这都是因为爱你,这都是为了我们的爱情,为了我们的未来。


这就是一个挺魔幻的言论,完全不具有说服力,但你不得不服,因为不服你就凉了。
但那种服,就属于服了,但没完全服,有后患,没办法根治问题。
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新时代的新款锅横空出世了。
也就是现在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必然存在影响的,但之所以夸大,我认为不是定理本身夸大,而是人在其中发酵。
以前的“这是因为爱”变成了“这是因为过往的创伤”,任何行为都甩锅给原生家庭。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市场里本一片祥和,无良商家多了,就变得水了。
同样的,原生家庭的剖析有一定的道理,但被冠以万金油名头的时候,就一定是鱼龙混杂,有的狸猫换了太子了。
这是原生家庭影响被夸大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玩意儿寻常人他没看过猪跑,就想着吃两口猪肉。
整着了解了解,但不明白原生家庭的底层逻辑,所以就无法由此拆解出解决方法,或者就是知道了解决方法也做不到。
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就形成了玄学,未知所以神奇,神奇所以夸大。
就跟算命似的,我不信,但好像就有点玄乎,怎么破劫?无解。



2.
原生家庭的滥用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在原生家庭的庇护伞下,大家挤破了头往里面钻。
但其实它并不是一个万金油,任何情况都需要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对号入座。
就好比提到某段关系的失败,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大家下意识就会在想“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
然后不断自我否定,得出自己原生家庭留下的污点让自己不配好的关系。
这就是过度放大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
与之相反的,还有一种过度依赖原生家庭解释。
其实我个人也是支持目的论大于原因论的,也就是比起原生家庭,我更喜欢目的论的解读。
目的论,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Adele提出的,他认为现在的心理疾病不是因为过去的问题,而是因为现在的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有人创业后总结失败经验的时候,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那大概率当事人会找一堆借口,甩锅那些自己没有做到的事。
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我小时候有阴影,所以做不到”来一言以蔽之时,就达到了逃避的效果。
而Adele的目的论来分析时,则可以得出,你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毅力来做这些事,你害怕担风险,所以你的创业才会有那些失败。
之所以我更支持Adele的目的论,也因为我不希望太多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原理,就堂而皇之,合情合理选择逃避,理由是追溯过去,解决过去太难。
Adele的目的论,则更倾向于如果你想要获得幸福,就不要找借口。
这也同时可以证明,原生家庭不是一个万能螺丝钉,往哪儿都能安,滥用的后果一定是双向的。
所以,原生家庭是一个需要大家辩证性看待的理论,它正确但不绝对正确,所以也无需过份放大原生家庭的存在。


以上,希望能帮到你。
我是 @宏桑,一个心理咨询师,
同名公众号:宏桑(hongsang1989),欢迎关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2

帖子

1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6
发表于 2022-1-3 16: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大多数成人处事和行为的模式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们就没有办法和父母和解,也不知道该怎么摆脱固有的伤痛。
王子文在综艺《女儿的男朋友们》中谈起了自己,她生长在单亲家庭,父母很早就分开,做什么都是单独行动,很少顾及他。她从小就分外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观察父母,揣测父母的心意,投其所好才能获得关爱。
成年后,尽管她现在在演艺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名利双收,却依旧无法变成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敏感、自卑和小心翼翼,早已在她心中扎根,成了她抹不去的一部分,她坦诚地说:“这个创伤,我这辈子都带着。”

女星阿娇,与丈夫参加综艺《爸妈学前班》中,我们也可以从她的一些行为中揣测到她的原生家庭为她带来的影响。
她与丈夫很少有亲密举动,出门散步的时候,一直与对方保持距离,丈夫想要搭她的肩,她也试图走开,她总是习惯性将两手交叉抱在胸前,这种姿势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保护的姿势,常见于一些缺乏安全感的人的身上。
探究她的原生家庭,原来她的父亲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她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经常被寄养在亲戚家,光是幼儿期间,就转了六次学。
家人还经常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让她很没有自信心。曾经遭受过别人的欺负,她哭着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却根本不相信她。
童年遇到的种种让她变成一个慢热、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加上几段无疾而终的糟糕的恋情,让她更加难以信任别人,打开自己。
阿娇曾经说过:“想改变家庭,想从头开始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童年遭受的一切,就算长大了功成名就,也无法弥补。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就像宿命。”
与之相反,乐观、开朗、大大咧咧的傅园慧,她自信的性格跟原生家庭也是有很大关系。傅园慧的爸爸一直是她的头号粉丝,不遗余力地支持她做想做的事。他从不要求傅园慧一定要按照他的想法做事,有什么麻烦两个人会协商来解决。
他十分懂得尊重和平等,接受傅园慧的孩子气的依赖,无条件地信任她“有分寸,大事上不会含糊。”还在节目里大方自信地说:“我们傅园慧,真的就是天才。”
很多人都觉得原生家庭欠了自己,现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与父母也和解不了,干脆躺平。其实现实中,像“樊胜美的妈妈”这样的父母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父母都是心里爱孩子,但是表达的方式是错误的。
比如:过于严厉的管教孩子,控制欲强,或者因工作太忙而忽略对于孩子陪伴的需求,喜欢打压批评的方式变相激励孩子成长等等。对于我们来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某些伤害,并不是无解的。
1 决定人生的好坏,除了原生家庭,还有自己

心理学家Alfred Adler认为:一段经历、一段心理创伤,不会是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你是可以把这段经历变成伤害,当然也可以把它变成成长,关键是,你要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不那么完美的自我。
《红楼梦》中的庶女贾探春,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她是庶出,身为女儿身在重男轻女的年代实属不易,母亲还是“不留体统、心里没算计”的赵姨娘,同时她的同胞兄弟贾环,更是一个做事不经过大脑,人人厌恶的贾府败家之犬。
然而探春并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开朗坚强,既不像姐姐迎春那样懦弱不作为,也不想妹妹惜春那样冷漠疏离。最终,积极融入大环境的她,坚持初心,成为了一个番邦王族的正妃,在红楼梦中也算是拥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逃避一切的借口。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借助工作或者学习中的社交人际和亲密关系去学会抚慰自己的心灵,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自己的蜕变。
2 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界定,与父母和解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提到: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与父母彻底断绝联系,而是说你既是家里的一份子,同时也是独立的个体。
有很多人喜欢以父母为大,尽管父母会提出很多不合理的想法,但是他们都会去照做,这就是愚孝。自我界定并不是自私,而是有独立的信念和思维,来满足自己的真实感受。坚持自己的想法,用非暴力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才是真正的孝顺。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去听从父母的要求,比如父母坚持要你去考公务员,但是你并不想去。盲目地听从或者一味地反抗都不是最佳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你去倾听父母的要求背后的想法。
父母背后的想法无非是爱你,想让你有个一辈子稳定的工作,听懂这个想法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跟父母协商呢?比如可以告诉他们我的想法,我不想要一个稳定的工作,我只想趁年轻多去拼搏一下,我明白可能无法像我想象的那样出人头地,但是我不害怕也不后悔。
这样跟父母说出我们真实的想法,父母还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逼我们吗?沟通是和解的桥梁,不要一味把父母放在对立面,无论小时候还是现在,他们是爱我们的,但我们小时候没有办法跟他们平等的沟通,但是现在长大了,我们就可以跟他们站在平等的位置,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怎么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倾听对方背后的意思?看我这篇文章~
【非暴力沟通3】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倾听他人? - 知乎  
枫晚:【非暴力沟通3】如何用非暴力的方式倾听他人?3 自爱,才能帮自己疗伤

童年我们没有感受到的爱,长大后可以从朋友、恋人那里得到补偿,当然也可以从自己身上获得。他人的爱,让人相信“我值得被爱”,自己的爱,则代表全盘接纳。
伊能静的童年也不慎美好,深深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她和秦昊结婚后,秦昊告诉过她:“我不是你的医生。”他爱她,关心她,但也得让她清楚,只有自己发自内心接受曾经的缺失,才能真正的脱胎换骨。
放下曾经的一切,不要再想着曾经的伤痛,把目光向前看,用心感受身边的人给予的温暖,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不要沉溺于过去。
敢放下,敢改变,才有机会靠近更好的生活。
总是回忆家庭带来的伤痛,不如过好当下,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
原生家庭对于每一个人都确实有影响,但也不要过分夸大,我们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去跟过去和解的。如果你说没法和解,那其实是你在给自己的懒找借口,你把现在所有的不快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这样你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躺平,不用去踏出舒适圈去寻找改变了。
这才是你总是把原生家庭挂在嘴边的真相,也是你永远无法改变的借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8

帖子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2-1-3 16: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


我一年做几百个个案。
这里面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问题。
百分之五六十的人,知道自己原生家庭有问题,但是不知道有那么大的影响。
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准确地知道,原生家庭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

在找我做咨询以后,大部分人都震惊了,原来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有这么大。
但是震惊过后,他们就释然了,原来都是因果关系,原来都是原因的。
他们就会从自我攻击的绝望里,进入到积极解决问的模式里。
有因果,就有方法。
逻辑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困在情绪里。

之所以觉得原生家庭的影响被夸大,
是因为大部分人意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问题的时候,
他们的感受和觉察,是被否定的,是不被认可的。
所以原生家庭问题,就不是简单可以解决的问题,
而是卡在了想要被承认和理解,而又不被承认和理解的情绪里。
被放大的情绪和绝望感,掩盖了问题真正的重要性。

我们对原生家庭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远远远远不够。

我们假设一个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你的人格,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
原生家庭是我们的土壤、我们的环境、我们源代码的程序员。
怎么可能没有影响?
怎么可能影响不大?

事实上,我遇到的咨询者,大部分都不愿意责怪父母,不愿意从父母身上找原因,他们只想改变自己。
这些是他们常见的心态↓


1、认为应该自己对自己承担责任,从自身找问题
Mia的回应:搞清楚自己的问题来源,也是对自己承担责任。原生家庭是我们的源代码,是我们很多问题和思维方式的根源。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对自己负责任。

2、过去改变不了,父母本身也只能如此,不想责怪父母
Mia的回应:过去改变不了,但是过去藏着我们问题的钥匙。我们不是要责怪父母,而是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别人家也是这样的
Mia的回应:一方面别人家也是这样的不代表就是没有影响和伤害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各方面因素是叠加的。
4、之前做心理咨询也了解分析过了,但是没有什么效果
Mia的回应:要么没有分析到位,要么只是挖出了问题没有给到相应的方法。

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不是我们全部的问题的来源,我们也受很多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但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即使是我们自己敏感,但如果原生家庭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也会成为一个细腻的人,而不是害怕恐惧的人。
即使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呵护困难,但如果原生家庭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也会有很好的核心力量来面对这些问题。

有可能对原生家庭的问题过度解读吗?把责任推卸给原生家庭的。
有。但我做了几百个个案,我只见过一个。
只有一个人对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无限地把责任推卸给父母。


问题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我们要承认和面对。
责任是自己的,所以责怪原生家庭没有意义。
承认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才能找到对应的方法,才能承担治愈自己的责任。


我是@人类维修师MMMia,可以从内心深处疗愈你的咨询师


· MORE ·

【万赞】
特别容易疲劳是为什么?-3W赞
人是怎么变强的?-2.5W赞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1.8W赞
什么是「高功能抑郁症」?-1W赞

【焦虑/抑郁】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6K赞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4K赞
怎样让一个抑郁的人开心呢? - 2K赞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
抑郁症痊愈后性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爱与被爱】
优秀了就会被爱吗? - 3K赞
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
缺爱的人会真的爱别人吗?
为什么渴望得到爱的人,往往得不到爱?

【个人成长】
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在于努力程度吗? - 3K赞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 3K赞
人这一辈子,最不能透支是什么? - 2K赞
财务自由的人可以分享一下生活吗? - 2K赞
如何改变看起来木讷、不会说话、老实、性格内向的自己呢? - 2K赞

【哲学灵性】
虚无主义,到底有多可怕? - 2K赞
作为一个觉醒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1K赞
吸引力法则是真的吗? - 1K赞
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6

帖子

1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9
发表于 2022-1-3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生家庭的影响方式不是遗传,而是行为。
想要脱离原生家庭的魔咒,除了自省,还有改变。
想要切断原生家庭代际遗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就是改变养育行为,给下一代创造新的原生家庭环境。

微博上有人讲了一个故事很打动我。
国外有个心理学家追踪了这样一个家庭:父亲酗酒家暴,母亲早逝,有两个儿子。长大后,一个儿子成为了律师,另一个儿子成了酗酒家暴者。
心理学家发现,这两个儿子经常会把同一句话挂在嘴边:
“谁让我有这样一个父亲呢?”

话虽一样,但两个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却相差万里。
律师儿子说:
有这样一个父亲,这是没办法的事,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
酗酒家暴的儿子说:
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父亲,我才变成这样的。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过去的态度,改变看待未来的方式,选择抗争而不是投降
这不仅仅是那些觉得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才需要,而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因为,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零缺憾的童年。
不完美,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相。


再分享一位智者的故事。
一天,智者和弟子们在一片杂草地上坐下来。
他问:
地里的野草总是拔了又长出来,怎样除掉它们?
有的说用铲子,有的说用石灰,还有的说用火烧。
智者没有评价,他只是布置了一个作业:
你们回去后用自己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见。
一年后,弟子们依约来到这里,却看到原来杂草丛生的地方,现在却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
原来智者想要告诉弟子们,想让杂草不再“拔了又长”,最好的方法其实是在地里种庄稼替代杂草,让其无处可生。
就像是要去除心里坏的种子,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善的种子。


我们越来越爱讨论原生家庭的伤害,越来越想要寻求一个理解自我的途径,越来越想要一个抚平成长伤痛、重塑自我的出路。
这本身是好事,但我看到了太多骂父母、骂原生家庭的人,却鲜少见到有所改变的人。
甚至还有不少人以此为自己不上进、不努力找借口,不管出了什么问题,都一股脑归结在父母身上、原生家庭身上,然后心安理得地继续堕落。
“父母皆祸害”???
想要破除原生家庭的魔咒,不是骂骂就可以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掉原来的价值观,种上新的价值观,让下一代在全新的环境下成长,不给坏种子成长的机会。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却非常值得一试,因为在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我们其实也在治愈着自己。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都应该做出努力改变的姿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78

帖子

17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9
发表于 2022-1-3 16: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绝对的因素。这结果其实因人而异。
这些年来,原生家庭影响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讨论,其实更多的是很多人再把自己身上的各种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好像为自己的不完美找到了一个罪魁祸首,然后无形中不断的扩大着大家对原生家庭影响的认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多的一些报道或者影视剧中,一些悲剧角色和反派角色都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更让人觉得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就像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有问题吗,这样的家庭就没有好孩子么?多的是案例吧。出人头地的也绝不是少数吧。有的孩子出现了各种问题,难道不是社会上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偏见吗?不是学校里那些“同学们”对于单亲同学的嘲笑和恶意么。
所以,原生家庭对孩子确实有影响,因人而异,对有的孩子确实可能挺大的,但这绝不应该是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71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0
发表于 2022-1-3 1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原生家庭对人有影响,但绝不是几乎决定一切的影响。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家庭,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环境。一是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二是我们的社会环境。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内心很讨厌父母的一些行为,自己长大后却变成了和他们拥有相同行为的人。

讨厌父母的指责和争吵,自己却也变成了一个会不自觉出口伤人的人;讨厌父母的冷漠,自己却也从来不开口说爱、不开口表达感谢,明明内心很温暖很丰富,却看起来像个冷冰冰甚至不懂感恩的人,为此受了很多委屈,错过很多真心的朋友和恋人。

很多现象都在表明,很多时候长大了的孩子会变成和父母一样的成年人,拥有和父母相似的爱情或婚姻。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小时候对爱情的印象与感受。成年后,我们会被那些与我们小时候所爱的人相似的人吸引,所以你可能会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人。

但如果童年经历不愉快,就会选择与父母性格相反的人,因为当伴侣表现得与你父母有相似之处时,你就会感到不安。

为什么在伴侣身上相反和相似总是相伴而生呢?

因为不管你如何提醒自己不要像父母,由于你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父母的爱情和相处之道上,即使你希望关注伴侣与父母相反的地方,在这过程中,只要你在伴侣身上感受到与父母相似的地方,你的潜意识就会产生熟悉感,这会进一步增加吸引力。

于是,你最后选择的伴侣和父母总是既有不同、也有相似。

而且有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找和父母相似的人,因为我们想在他们身上寻求认可,虽然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那为什么我们与伴侣的相处的行为模式会和父母既相似又相反呢?

因为人类存在模仿的本能。

正是模仿的本能让我们快速学到了很多技能,让我们获得他人的喜爱,也让我们成为群体中一员——因为群体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共同遵守并实践同一套行为规则。

所以,只要你的注意力在父母的行为上,那么即使你在意识层面告诉自己要改变某些地方,但你在潜意识里还是在模仿他们的很多行为。

这一方面是因为你对这些行为过于熟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行为给你带来了归属感。

成年后,这种模仿尤其会在情绪失控的情境下发生,因为这时你就会凭潜意识行动。

而且,由于我们没见过更多的模仿范本,所以即使有意识地修正了父母的行为,我们的很多行为方式也依然不会改变得太彻底。范本如此,修改很难彻底地改变原貌。

所以,你如果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追求真正想要的自己和爱情,就要把注意力转向更多类型的生活方式和相处之道,在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学习和选择它们。


我想先带着你探索一下,你在亲密关系中有哪些与原生家庭相似的特质和行为。

「寻找相似性」的 6 个问题


第一类:我的家人怎样面对压力?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吗?

第二类:我的父母在相处上,给我做别人的丈夫、男朋友或妻子、女朋友留下什么榜样?

第三类:我在原生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是习惯做决定的人,还是习惯听别人的带领的人?这对我的亲密关系有什么影响?我与恋人的角色是否有弹性,是否能因环境的需要而调节?

第四类:我的家人怎样看待现实?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的?我的家庭中有没有一些我十分认同的价值取向?这与我的恋人的价值观是否存在冲突?

第五类:我有哪些行为和想法刻意与原生家庭相反?这样做是想摆脱父母的某些负面影响吗?我有没有留意到这些行为有时会矫枉过正呢?

第六类: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我和谁的关系更亲密?这对我的亲密关系有什么影响?亲密关系遇到不快时,我是否会与其他家庭成员联盟?

完成「修正模仿」的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试着修正自己无意识的模仿。

拿出一张纸,分三栏。

在中间一栏,把带有相似性的特质和带有模仿痕迹的行为一一写下来,你可以慢慢回忆,慢慢写。问问自己,我讨厌父母身上的哪些特质和行为?然后观察一下自己,发现哪些特质和行为其实自己也有,把它们都写下来。

在第一栏,写下这些特质和行为通常发生在哪些场景中?怎样的场景会触发它们?这一步是为了教会你识别并且警惕这些相关的场景。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时,你就有可能第一时间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失控前就提醒自己要注意,避免重复这些特质和行为。

在第三栏,写下你希望自己可以选择的更适合你的特质和正确行为,或可以模仿的榜样,你可以多写几个供自己选择。

比如,如果你从来都不会表达感谢,那么你在第三栏就可以写下这样几个行为:(1)诚挚地向对方微笑。(2)开口向对方说谢谢。(3)事后给对方写一张表达感谢的卡片,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给自己层层递进的指导,并且,你在应对这些情况时也可以有所选择。

这就是你可以自己去尝试的三个步骤,这张表需要你平时不断地补充,你既可以完全靠自己来完善,也可以求助别人,然后按照这张表去练习和实践,这样改变一定会慢慢地发生。

但是,说到改变,常常会发生的事情是,明明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这是因为,第一,抵御模仿的本能需要长期的练习来形成新的认知和习惯;第二,关于亲密关系和自我的一切都是我们最感性的地方,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理性在这些地方并不起作用。所以我想结合脑科学,和你聊聊关于改变自己的三个要点。

行为管理的痛点和难点永远都在于我们如何应对情绪失控的时刻,那些时刻往往是生活或工作上的关键时刻。这背后其实有生理上的原因。

不少人内心秉持身心二元论的观点,以为解决了认知,就解决了行为。但其实并非如此,身心是一个整体,情绪背后有脑部各个区域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比如,抑郁症和血清素之间的关系,多巴胺和快乐与冲动之间的关系,等等。

与情绪失控相关性最大的两个概念是杏仁核和前额叶,杏仁核过于活跃,人的情绪就会濒临失控;前额叶太弱小,人的情绪控制力就会大幅度降低。

那么,这为改变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第一,想改变自我就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情绪反应不可能因为你的思想发生了一些转变也发生改变,要有耐心,通过不断地练习让身心共同发生改变。

第二,如果你经常情绪失控,可以去学习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一种可以后天提高的能力。

第三,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8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发表于 2022-1-3 16: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做心理工作的,在这个行业接触了不少群体。对于原生家庭,我觉得有些人对它的看法过于绝对,类似于“两个凡是”的思想。凡是人出现心理问题,一定跟家庭有关;凡是人心理不健康,都离不开家里所带来的伤害。
不过对于这个观点我有些看法,要说家庭的伤害,我不比任何人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来到广东汕头,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时,我听不懂这边的语言,生活方面也交不到朋友。我的父母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过得很郁闷,人生地不熟的,遭遇了很大的困境。
有段时间,我的父亲沉迷赌博,把家里面搞得倾家荡产,一分钱都不剩,差点家破人亡。最惨的时候,我们曾经流落街头几天,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多亏亲戚朋友帮忙才解决这个危机。另外父母的话因为家庭纠纷,经常吵架,还各种暴力。
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放学回家,家里面又开始吵,我妈的脾气很急,因为爸爸在外面赌博输光了钱,我妈气得拿剪刀就要戳他,争执的过程中,我妈把剪刀一甩,直接朝爸爸的身上扔,差一点没把我爸爸给戳死。
像这种争执,小时候我经历很多,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日子苦难的时候,啥事情都遇到过。
长大一些之后,我爸没有沉迷赌博,迷上了炒股,向周围亲戚的人借钱,输个精光。长期的压力之下,我妈的身体每况愈下,有时候为了整个家庭,要打双份工作,长期的精神高压,最终让我妈49岁时轰然倒下,中风瘫痪。
从我记事以来,幸福童年的日子时光并不多,给我的印象都是痛苦的回忆。有段时间,情绪崩溃时我确实对家庭充满怨恨,对父母生活的不作为感觉痛苦、迷茫,也有难受的心理。
可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也没有因为家庭的环境恶劣导致个人的心里崩溃,上学的时候,我有很多朋友,跟同学们的相处都很好,有很多伙伴。身边的话也有发小,至今相处20多年,依旧保持很好的关系,长大以后还经常见面,仍然有着良好的人际互动。
大学毕业以后工作,我也认识了不少伙伴,还有众多好友,在我人生困难的时候,我时常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一次次度过人生危机。虽然家庭从小到大没有给我很大的帮助和温暖,父母做的很多事情也给了我伤害,但是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世间的人情温暖,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影响,让我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依然相信大家,相信身边的陌生人,也相信和我交流互动的每一个人,从他们身上我能汲取不少宝贵的心态和品质,在他们身上收获了不少良缘。
你可以说我内心强大,对于家庭的伤害能够走得出来,其实我更认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应该局限于“家庭”,可以拓展出来,如果你愿意相信别人,相信美好,那么你就不会感到孤单。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当年我考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考试期间,我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特别辛苦,白天工作忙完,晚上要跑到书店复习,因为家里环境不好,太过吵闹,所以我都没回家温习功课。
在书店旁边,有一家牛肉粉馆,我经常去他家吃饭,店主的我也认识了我。有一天,牛肉粉馆店主上小学的儿子也在复习功课,做数学题,遇到有些困难的不太懂,跑过来问我,我就给他解答了。
从此以后,在下班和读书这段吃饭的间隙之下,只要有空都会给他孩子辅导一些数学题。
后来牛肉粉馆店主老板找到我,说特别感激我,孩子的数学成绩有了一些进步,我给他讲的那些方法,他都学会了。要是到我这里吃粉,以后可以便宜一些,给你优惠。渐渐地,互动交流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彼此熟悉,每当去他那里吃粉的时候,他都会给我多加点牛肉,分量的话特别足,也不多收我的钱。
像这种暖心的事,在我身上遇到特别多,我从来没有感受到家庭伤害对我的影响巨大,开始怨天尤人,觉得这个社会大家对我不友好,我会带有色眼镜去面对周围的人,非黑即白。家庭伤害是有,不过人的话依然可以独立生活,自己想干什么,该做什么,都可以自我决定。父母做得不好的,我不会完全接受;做得好的部分,我会部分吸收,合理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所以,对于看到有人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归咎于家庭,把责任全部推到父母对我不好、家庭伤害上我是不认同的,你可以说家庭对我的伤害很大,但这个绝对不是唯一因素。人的成长还有方方面面,不能过度夸大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对个人伤害的影响。
在处理家庭伤害的心理问题时,一定要辩证客观地去看待,父母、家庭给我造成的伤害,我该怎么面对?是隔离、决裂还是做好个人该做的事,有些问题没法解决,我是不是得接纳自己,厘清这里面的问题以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比如作为一个孩子,我长期遭受父母家暴,性质特别恶劣,得不到关心陪伴,甚至好几次都差点被父母虐待打死。像这种情况,需不需要和父母断绝关系,一个人去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能够想明白这些问题,做出坚定的选择,接纳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那么家庭对你的伤害,你就能走出来,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