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家庭更和谐?

[复制链接]

11

主题

62

帖子

13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6
发表于 2024-3-24 1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话是言之有理,一个家庭的和谐相处关系到运势和事业的是否顺利,关系到子孙的兴旺,因此家庭夫妻、婆媳之间一定要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经常沟通,家庭会议也是很好哟沟通方式,尊老爱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家族和谐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7

帖子

13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7
发表于 2024-3-24 19: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6月12日-13日,东方礼仪研究院华平生老师团队分别在上海城市剧院和上海保利大剧院为上海市民带来《礼乐文明-和谐家庭之道》国人的生活方式演讲会课程分享。与唐人琴院共同开展“保护文化遗产,共迎端午佳节”中华礼乐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与礼乐文化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文化遗产日,今年世界文化遗产日(2021年6月12日)刚刚过去,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华平生老师在上海市城市剧院精彩开讲



唐人琴院古琴陆老师为大家讲解古琴知识与文化


      中华是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是礼乐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的礼乐复兴,礼乐便成为中华儿女人文素养的表徵,也成为联系中华各民族的纽带。其实,我们所说的礼乐文化就是礼与乐的合称。为什么说“学琴的孩子不容易变坏”?如何提升孩子的灵性智慧和天赋?当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礼和乐的区别和联系?东方礼仪研究院华平生老师《礼乐文明 和谐家庭》课程给大家带来答案。



古琴乐器特写



唐人琴院陆老师和秦老师为大家介绍古琴基础知识


        礼盖涵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人的行为举止,大到国家的政策法令、外交等,但究其实质许多学者认为礼是德与仁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修身的手段。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礼与仁互为依存的。
       其次,礼是修身的手段。人如果不借助礼来修身的话就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孔子举例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其实,恭、慎、勇、直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如果离开了礼就会变为“空劳碌”、“胆小”、“作乱”、“出语伤人”,这正如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



东方礼仪研究院陶老师为本次活动主持



东方礼仪研究院华院长在上海保利大剧院精彩开讲


       乐又是什么?早在上古时期,尧舜时代的人就知道用金、石、丝、竹、土、革、匏、木八种材料制作乐器,奏出和谐悦耳的乐章,叫做“八音克谐”,从《乐记》中的记载来看,音乐应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声是因情动于中,发之于口,形之于外,于是就有了声,正如《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只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所有的声都是有规律的,因而有了“五音”“十二律”,于是人们借助音阶加以旋律、节奏等,就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乐曲,所以《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乐曲之中,乐音有雅正的,也有颓靡的等,儒家认为应该选择那些风雅中正,有道德内涵的,有助于人的心灵中正平和的乐曲加以演奏,乐便这样产生了。由此可见,乐与音是有区别的,《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德音之谓乐”,“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也因为此才有“靡靡之音”、“郑卫之音”的称谓,所以,可以说乐是道德的表徵,是政治的产物,也是教育的核心以及等级的象征。



学员小朋友认真听课写真



家长带领小朋友一起参与活动共同学习


      古琴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唐人琴院陆老师为大家带来古琴演奏



唐人琴院陆老师亲自指导小朋友弹琴


       可见礼是规范作为个体的人在等级秩序中的各种名分、各种关系,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强制性、统一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按照礼仪规范行事,促进内心的修养,自觉遵守君臣父子的差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乐记》中说:“礼者有异”,“礼者,殊事合敬者也”,由此,礼对不同的人或人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人到成年有成年礼,结婚有婚礼,乡人聚会有乡饮酒礼,人死去有丧礼和祭礼,国与国交往有聘礼等等。
       人的言谈举止就靠礼来规范,但是人内在的性情却通过乐去提升,乐制约着作为个体的人在各种不同关系、不同名分中的内在感受,它在社会生活中以柔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个体差异性,正如《礼记》中的“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乐并非像今天的音乐是一门艺术,而是述诸于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和陶冶,提高人的德性,使人养就“浩然之气”,通过修己达到安人的目的,其宗旨在精神层面的“善”,即寄予了一种理想的价值判断与理性的反思。



学员们课堂剪影



东方礼仪研究院华老师与小朋友互动


礼与乐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从“三礼”的记载来看,古人有仪必有乐,雅乐和燕乐为宫廷用乐,在典礼中天子、诸侯、大夫、士的用乐都有相应的规定,各阶层不能越级而乐,《乐记》中也谈论到乐是通于人情事理的,理解了乐的功效就接近于理解了礼的真谛了,而礼又是德与仁的外现,乐如果缺少了礼的主导,那就不能称其为乐了,或叫“乱世之音”,或称“靡靡之音”,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就是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与乐密不可分,以至可以说: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礼与乐是难以分开的,是相互依存,相伴始终的。



东方礼仪研究院华平生老师与卢怡璇老师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前互动合影



东方礼仪研究院华平生老师与濮雨恬老师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前互动合影


礼与乐共同作用,互为补充
      礼是对人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范,乐是对人的内在精神进行熏陶,礼与乐是提高道德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论语·泰伯》中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表明礼、乐对个体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司马迁也把礼、乐看作是引导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最重要的制度,礼、乐的作用可以引《乐记》中的话为证:“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我们知道儒家崇尚中庸之道,中庸是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则需要礼、乐兼修调治,因为礼侧重谦让收敛,乐侧重丰满充盈,如果只一味的收敛而不充盈,那么就会导致消亡,反之就会流于放纵,即“礼减而不进则消,乐盈而不反则放”,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有“礼教”而缺乏“乐教”,就会成为一个呆板、拘束的人;如果只有“乐教”而缺乏“礼教”,就会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的人。这两种偏向都不符合“仁”的精神。只有把“礼教”和“乐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内心的“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学“礼”能使人在社会上立得住,而学“乐”才能使这种“立”得以完成。因此,礼、乐对个体的人格修养起到了相互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礼、乐的关系也是这样,自西周以来,历代的统治者都将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对礼的僭越被称为“犯上作乱”,然而,如果只用礼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只有僵硬的等级关系,社会关系中没有任何张力和弹力,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用礼来规范的同时就要辅之以乐。



东方礼仪研究院华平生老师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前留念



东方礼仪研究院卢怡璇老师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揖礼


       在富有仪式感的《大漠敦煌》音乐之中,全场人员心怀敬意,在东方礼仪研究院老师带领下一起学习古代揖礼,以最传统的方式共同祭拜中国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



东方礼仪研究院卢怡璇老师带领大家共同祭拜伟大诗人屈原



东方礼仪研究院老师团队在上海保利大剧院前合影留念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东方礼仪研究院老师团队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